2025-09-25 09: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当我们仰望星空探索宇宙奥秘,当我们脚踩大地追寻资源宝藏,是谁在用一生诠释‘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誓言?”近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生支教团在湖北省巴东县长岭初级中学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主题活动,通过历史影像和沉浸式讲述,为同学们呈现了池际尚、金庆民、欧阳自远三位地球科学领域先驱的报国故事。
池际尚:岩矿女神的“大地密码”
研支团成员项静为学生讲述池际尚院士生平事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供图
“这位奶奶用显微镜下的晶体,破解了中国铁矿的‘成长密码’。”研支团成员项静手持岩矿标本,向学生们展示了池际尚院士的科研历程。1946年,28岁的池际尚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后拒绝国外高薪,带着一台偏光显微镜回国,成为我国岩石学领域首位女博士。在鞍山铁矿勘探中,她首创“岩浆分异—交代作用”理论,指导发现大型铁矿床,为新中国钢铁工业奠定了资源基础。
“即使在野外考察时摔断肋骨,她绑着绷带也要完成剖面测量。”研支团成员项静讲述道。作为武汉地质学院创建者之一,池际尚培养的数百名研究生中,涌现出了多位院士。她为中国和国际地球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
金庆民:南极冰原上的“玫瑰绽放”
研支团成员杨光为学生展示金庆民院士的南极考察日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供图
“零下30摄氏度的暴风雪中,这位阿姨用地质锤在冰岩上凿出了中国女性的南极足迹。”研支团成员杨光说道。当时45岁的金庆民作为中国南极考察队唯一女队员,在文森峰区域发现3处铁矿露头,填补了南极大陆无铁矿的空白。为采集冰下岩芯,她在冰缝边缘连续工作12小时,手套与岩石冻在一起,摘下时连皮带肉扯下一层。
“她在日记里写道:‘中国科学家的脚印,要刻在南极的每一寸土地上。’”杨光展示了金庆民的南极考察日记复刻本。这位“冰原铁娘子”曾7次深入青藏高原无人区,4次赴南极科考,临终前仍在整理南极地质资料,用生命践行了“把论文写在地球三极”的誓言。
欧阳自远:从“陨石猎人”到“嫦娥之父”
研支团成员陈依为学生讲述欧阳自远院士的成长故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供图
“这块来自月球的岩石,藏着46亿年前太阳系的秘密。”研支团成员陈依指着月壤样本照片,讲述了欧阳自远院士的“追月”人生。1958年,28岁的欧阳自远在贵州山区发现我国第一块陨石,从此与天体化学结缘。2004年,他以70岁高龄担任嫦娥工程首席科学家,带领团队突破38万公里地月通信、月面软着陆等10余项核心技术,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月球采样返回的国家。
当嫦娥五号带回2公斤月壤时,他抚摸样本的手在颤抖。这位“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至今仍带着学生分析月球陨石。他常说:“宇宙那么大,中国人不能只做‘地球的井底之蛙’。”
活动尾声,同学们在纸上写下对伟大的地质科学家和科学家精神的感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支团负责人郭鹏顺表示,团队将持续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活动,持续发掘优秀地质学家故事与地大校史精神,拓宽优质科普资源,通过“科学家故事+实物标本”模式,让山区孩子感受“上天入地”的科学魅力,让“艰苦朴素、求真务实”的地大精神在武陵山区生根发芽。(记者 李彦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