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初体验:在紧张与忙碌中体验多重角色的转变

 

2025-09-15 11:1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丹桂飘香的时节里,华南理工大学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贵州省台江县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教师节”,并在服务地度过了难忘的第一周。这一周里,他们迎来了新学期的开学季,并走上讲台在开讲“开学第一课”中体验着多重角色的转变。

  站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镇小学四年级的教室里,研支团成员李欣面对孩子们好奇的目光,深切感受到肩上的责任。这些孩子对科学充满天然的疑问,对信息技术更是既熟悉又陌生。他们熟练地把玩着电子设备,却不了解其背后的原理。

  在科学课上,李欣从盲盒猜物、听声猜现象开始,带领孩子们学习观察的重要性,引导他们发现身边发生的科学现象。在信息课上,她引导他们思考:计算机是什么?如何用数据介绍自己?她希望通过这些问题,让他们看见科技背后的数学逻辑与科学原理。李欣说自己最大的心愿是通过开讲科学课让孩子们觉得科学真好玩,学习真有趣。

  开学第一周,挑战与期待并行。李子龙除了要带3个班级的体育课,组织体育活动,还要迅速适应科研室的课题辅助与教务处的课程安排、资料整理等行政事务。每天都在来回奔走,时而吹着哨子热身,时而对着电脑忙碌,拼尽全力适应着多重角色的切换。

  这一周的充实远超想象。从第一次上课的稍显生疏,与学生一同愣头愣脑的处在原地,到每一个课堂口令都得心应手,课下与孩子们打成一片。期间的每一步,都是他的成长。李子龙希望继续沉淀自己,努力做好每一节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传递运动带来的快乐,并能认真对待每一份行政工作,为学校的运营尽一份力。

  饶瑾在龙胜镇小学担任二年级全年级的美术老师和四年级1个班的科学老师。“当得知自己要为孩子教美术时,我非常惊讶,因为我对画画可以说是一窍不通!”不过好在来之前她做了充足的心理准备。抱着“学校安排什么我就教什么”的心态,饶瑾迎来了第一节美术课。没有教材、没有PPT,硬着头皮走上讲台,看到小朋友们好奇的目光,她镇定地做了自我介绍,并给孩子们提出了一个主题——“我的未来”,让他们自由作画。

  “课后看到小朋友们的作品,有些特别令我动容。后来拿到了教材和参考书,我突然意识到其实美术老师并不需要会画多好的画,而在于可以守护那份原始的、宝贵的创作冲动。美没有标准答案,勇敢表达即是可贵!”

  一周之后,无论是对于美术课还是科学课,饶瑾都能够从容地面对了。在选科代表时,一双双高高举起的小手,不绝于耳的“老师选我”的声音都让她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她明白了校长那句“什么都能教”的背后深意:教育者对教育的热忱、对孩子的信任,以及和学生一起成长的开放心态是最珍贵的。饶瑾表示,教学的过程就是在陪伴中见证一颗颗美好的种子,尽己所能地借助艺术和科学的力量,帮助它们破土而出,向着未来,自由生长。

  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实验中学支教,季文卿的第一节课便面临了不小的挑战——临时接到通知,要代九年级的物理课。既怕教学效果不佳,又担心浪费孩子们的时间,他的内心十分忐忑。

  为做好准备,季文卿逐字研读教材明确重难点,翻找参考资料设计教学思路,还向校内资深物理老师请教班级学情,调整教学方法以贴合学生需求。

  此外,季文卿还兼任校团委干事,既要管理团员档案、组织团组织活动,又要协调学生会工作、解决学生问题。起初事务繁杂,但在与学生的频繁沟通中,他逐渐熟悉流程,也适应了教学与行政兼顾的节奏。

  接下来,他希望尽己所能把知识教好,能为孩子们的成长出一份力。

  站在龙胜各族自治县民族中学的讲台上,望着台下孩子们清澈又略带羞涩的眼睛,肖还欣的心里涌起一阵暖流。这是她的第一节英语课,也是一次心与心的相遇。

  学生们用生涩却认真的语调跟读单词,用好奇的目光探索着陌生的语言世界。那一刻,肖还欣深深感受到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双向的奔赴。她带来的不仅是知识,更有对未来的想象;而孩子们回馈给她的是真诚、信任,和一份沉甸甸的期待。

  作为一名七年级英语老师,同时也负责教科研行政工作,肖还欣深知肩上的责任。在这里,英语不只是一门学科,更是一扇窗,透过它,孩子们可以看到更广阔的世界。她希望未来的日子,能和他们一起推开这扇窗,让风进来,让光进来,真切地做到“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站在初一教室的讲台前,谢鸿华望着孩子们好奇的眼睛,提出了第一个问题:“大家说说,怎样才算‘活着’?”

  这正是“生物的特征”这堂课的起点。学生们争相举手:“会长大!”“会生宝宝!”“需要吃东西!”这些稚嫩的回答,正是理解生命奥秘的最初钥匙。

  谢鸿华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观察对比。教室里的绿植、窗外飞过的小鸟,这些都是活的;而课桌、书本、粉笔则没有生命。随着讨论深入,生物特征逐渐浮出水面:需要营养、能呼吸、能排出废物、能生长繁殖。

  最让谢鸿华欣喜的是看到学生眼中的光芒。当讲到“应激性”时,有学生突然领悟:“所以含羞草合拢叶子不是因为它害羞,而是它对触碰做出了反应!”这一刻,他知道抽象的概念已经被学生转化为真切的认知。

  这堂课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场对生命本质的探索。通过归纳生物共有的特征,学生们开始建立起判断生命的基本标准,这是学生认识生物世界的第一个理论框架。

  教育的意义,或许就始于这样朴素的发问——“什么是活着的”。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科学的种子已然悄悄萌芽。

  蔡采如在龙胜各族自治县中学担任高二年级通用技术老师。虽然她在大学学的专业是自动化,跟通用技术的部分课程内容有一些关联。但是现在要教这门课内心还是有点忐忑。即使上课前旁听了其他老师的通用课,也认真做了课前准备,但在第一节课上,她仍然非常紧张。讲话节奏偏快,但是学生们听得很认真,课堂纪律也很好,这让她深受鼓舞。在上第二个班的通用技术课时,蔡采如整个人就放松了很多,也更有经验了。令她感到惊喜的是,课后有一个同学积极地向她询问创客竞赛的相关事情。她说:“我想在未来能够发挥自己的所学,与学生们一起学习,一起创造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一起收获难忘的回忆。”

  初到台江县,得知要担任台江县民族中学高一英语老师时,温婉仪既忐忑又兴奋。忐忑的是在之前的实习中从未教过高中生,担心带不好这些大朋友;期待与激动的是,这也是她第一次负责一个班的英语教学工作。

  接触后发现,孩子们学习英语的基础比较薄弱,但渴望能听懂英语,能流利说英语。于是温婉仪把教学目标拆成三步:先让他们听得懂基本的交流,再到敢多开口说英语,最后爱上英语。

  备课时,她把语法点藏进电影的片段里,把单词串进耳熟能详的歌词中;早读不再齐读,而是各自放开声音大声朗读。课堂上,她将自己的知识一点点耐心地传授给孩子们。那一刻,她明白这一切都将是值得的。

  “一年的支教很短,我想把课堂延长成有价值的回忆,让英语成为他们眺望世界的窗口,也让我把最扎实的知识、最滚烫的初心,留在台江,留在他们心里。”这是温婉仪内心最真实的感受。

  在台江县第三中学,刚接过高一化学课的那一刻,范蓉手心直冒汗:既怕自己hold不住课堂,又忍不住期待和这群少年一起“闯化学世界”。

  第一堂课下来,她发现孩子们不是不爱学化学,只是对着枯燥的知识点提不起劲。于是,范蓉开始琢磨起来。在复习课,她搞“化学你画我猜”,让元素符号、物质性质藏在游戏里;备新课时,她把复杂的公式和生活里的现象“绑”在一起讲。只要看到孩子们眼里亮起“原来化学这么有意思”的光,她就觉得浑身都是劲。

  晚自习后,学生追着范蓉问问题。那一刻,她心里暖暖的。这段和孩子们一起“啃”化学的日子,成为她们都忘不掉的回忆。范蓉希望能把化学讲得既生动又透彻,让孩子们不仅学会知识点,更能爱上这门有趣的学科。

  龙脊的稻浪还在随风起伏,苗乡中的灯火已次第亮起,华南理工大学第27届研支团成员的故事正在与孩子们一同书写。(记者 李彦龙)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