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志愿情怀:赴一场约,写一段回忆,收获一枚“勋章”

 

2025-09-08 14:4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4年7月,我从武汉出发,乘坐绿皮火车,经过四十个小时的奔波,来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精河县。当双脚踏上精河的土地,干燥的风裹挟着沙砾的气息扑面而来,远处的雪山在阳光下泛着银光,这份陌生又壮阔的景象,让我的支教生活有了最厚重的开篇。

  当我站上精河县第三中学的讲台,看着台下一张张被阳光亲吻的脸庞,突然懂得:“教育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我带着诗书而来,他们赠我以生命的辽阔。”

  我总觉得语文学习是有温度的。那些平仄顿挫的韵脚里,藏着江南的烟雨,也藏着塞北的风沙。在精河的课堂上,这种感受愈发强烈。学生时代总在“明月出天山”的壮阔里神游万里,在“葡萄美酒夜光杯”的异域风情中驻足,而今立于讲台,我将这份热爱化作为一份责任。我和他们一起看《济南的冬天》是什么样的,一起体会史铁生《秋天的怀念》里深沉的母爱,一起诵读气壮山河的《黄河颂》,一起领悟诸葛亮写给儿子《诫子书》里藏着的人生哲理……

  三百多个日夜,我和他们的故事怎么说得完?曾为提高班级的语文平均分我整夜难眠,也为学生们获得奖状感到骄傲。因学生在上晚自习时嬉笑打闹我暴跳如雷,却在古尔邦节收到他们捧来的奶疙瘩时鼻尖发酸。

  “教书是渡人,也是渡己”。如今看着孩子们模仿我握笔的姿势,听着他们早自习的朗读声,从需要人督促着交作业到争先恐后地找我背书,我突然懂了这句话的深意。那些我曾反复咀嚼的文字,在这片土地上有了新的生命力;那些我曾以为早已吃透的道理,在与孩子们的相处中愈发清晰。

  我的手机里存着九百三十二张关于他们的边疆记忆:400米接力跑时每个人的奋力冲刺、足球赛进球时的欢呼雀跃,都深深烙进我的心底。透过他们的眼眸,我看见了最纯粹的心灵和那独属于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最难忘深冬初雪,整个精河变为宁静的银白,孩子们朝我喊道:“老师!这是我们的第一个冬天!”以前最害怕守他们的晚自习,他们那“爱闹”的性子、躁动的心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常常让我头疼,而今最舍不得的也是这份不加掩饰的鲜活和热烈。

  在这里,我用一份爱收获了四十八份爱。看到他们爱上语文学习,不仅能流利背诵古诗词,还能写出更优美的文字,比任何事都让我欣慰。他们让我看见四十八个不同的灵魂,而我也在四十八双瞳孔里看见从未发现过的自己。也许这就是看见与被看见的意义。

  支教一年,精河的生活给我的人生增添了许多不曾有过的阅历和景色。那些乍现的灵光和迸发的激情,成为我一生中难以复刻的宝贵财富。

  学生们或许还不懂“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深意,或许还不能完全理解“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分量,但我相信,那些在课堂上读过的诗,在操场上洒过的汗,在晚霞下说过的话,终将像天山的融雪一样,滋养出属于他们的春天。

  这趟奔赴山海的边疆远行,是我在青春年华里收获的一枚最值得收藏的“勋章”。

  而今,又有一批志愿者走进西部,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我将手中仍有前辈余热的接力棒传递给了下一位满怀赤诚与希望的志愿者。我始终相信,传承志愿精神的火种赓续不断,投身乡村教育的感召就绵绵不绝;我始终相信,扎根西部大地的决心坚如磐石,点亮边疆学子梦想的光芒就愈发璀璨;我始终相信,传递青春担当的火炬永不熄灭,照亮西部教育发展的道路就越走越宽。

  作者:余子洁,武汉科技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曾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