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华科大研支团开展走访活动在祖国边疆擦拭界碑

 

2025-09-01 09:5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为提升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对边疆工作的认识,日前,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霍城分队沿祖国西北边境线开展走访活动。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霍城分队志愿者走进阿拉山口中心城市展馆进行参观学习。华中科技大学研支团供图

  志愿者走进阿拉山口中心城市展馆进行参观学习。从“风吹石头跑”的戈壁荒滩到“年吞吐量3000万吨”的陆路口岸,一组组照片展现着边境城市的蝶变。他们穿越红色边境党建长廊,浏览了长廊内展示的生动故事,感悟着阿拉山口“大风吹不动,诱惑打不动,强敌撼不动”精神的当代内涵。

  “一棵小白杨,长在哨所旁。”循着歌声,志愿者们走进了小白杨哨所。

  小白杨哨所,位于祖国西北边陲巴尔鲁克山脚下,原为塔斯提边防站前哨。哨所建设之初,自然环境异常艰苦,“天当被来地当床”,是当时的真实写照。1982年春,锡伯族战士程富胜怀着深切的家国情,从故乡带来十棵白杨树苗。由于边疆环境恶劣,这些被栽种的白杨树最终只成活了一棵。故哨所得名“小白杨哨所”。

  当年的“小白杨”已蔚然成荫。一代代官兵用青春、热血乃至生命铸就了“扎根边防、蓬勃向上”的小白杨精神。

  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在清晨秋风中,巴克图口岸边境派出所的殷警官带着队员们踏上戍边路。

  “我16年入伍,19年成为警察,参与塔城地区边境守卫工作。”据殷警官介绍,在日复一日的巡边任务中,警员们自发在巡边路旁铺上石头,并在石头上绘制红色五角星。一块一块,日积月累,这些鲜红的“星星”随着边境线,向远处无边无际的草原延伸。

  “我们边境派出所不仅要执行巡边任务,还要帮助边境的老百姓解决问题。因此,我们平均每天只有五到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这里的工作确实很艰辛,但怀着维护主权、报效祖国的信念,我们都坚持下来了。”

  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新疆霍城分队志愿者与边检站移民管理警察陆星宇一起擦拭界碑并合影。华中科技大学研支团供图

  茫茫原野上,午后阳光洒在中华人民共和国158号界碑。在边检站移民管理警察陆星宇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来到界碑前擦拭界碑。

  在界碑旁,陆星宇向队员们介绍了边检站的日常工作。

  “我们是同龄人,都怀揣着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来到这片土地,书写美丽的青春故事。”离开界碑时,志愿者和边境岗哨上的士兵相互敬礼。

  据悉,2023年,华中科技大学首次派出6名志愿者,跨越四千公里,来到距离边境线不足四十公里的霍城县江苏中学开展支教工作,以“接力传承”的方式助力边疆教育事业发展。2025年7月30日,华中科技大学第三届研支团新疆霍城分队抵达支教地。他们迅速适应当地环境,融入当地生活,并开展了七彩假期活动。

  开学在即,研支团新疆霍城分队队长表示,将在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工作中,发扬戍边精神,在乡村振兴的光荣事业中践行家国担当,在建功西部的奋进征程上练就过硬本领,不畏挑战,再续华章!(记者李彦龙 通讯员 张安杰 高鑫瑶)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