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09: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4年,扬州大学首批研支团成员穿越1800公里,踏入贵州镇宁的莽莽群山。昏暗灯光下备课的身影、马驮教具上山的足迹,是他们在群山间刻下教育扶贫的初心。2024年,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7名队员接过接力棒,并庄严承诺:“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清晨的镇宁,薄雾漫过喀斯特山峰,村寨的炊烟在晨风中散开。随着校园铃声响起,研支团成员一天的工作就此展开。
研支团成员在上课。扬州大学研支团供图
讲台上,成员孟玫桂正通过“班班通”屏幕引导同学们跟读英语单词。孩子们清脆的诵读声,仿佛一道时光的涟漪,与十二年前悄然重叠:当年,扬州大学首批研支团成员正是站在这里,用粉笔在黑板上工整书写单词,为山里的孩子传授知识。从粉笔灰飘落的黑板到光影流转的屏幕,三尺讲台,见证着团队十二载跨越时空的坚守与接力。
2014年,当扬州大学首支研支团队伍背负行囊踏入黔地,谁曾想,这场“以一年换一生”的约定,会在群山间长成根深叶茂的树林。第26届研支团7名成员分别在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镇宁第一中学等承担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教学。他们所带班级成绩均位列同层次前三,并屡获“教学标兵”“教学进步之星”等荣誉。
研支团成员为孩子们拍照。扬州大学研支团供图
“看镜头,三、二、一、笑!酷极啦!”成员李文文正在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马厂小学和木厂小学的孩子们送上最后一份礼物。50多名学生排着长队等待拍照。她为每个孩子设计了专属动作。几天后,一面印着孩子们纯真笑颜的照片墙将悬挂于此。
拥有护理专业背景的成员罗欣雨,不仅是团队的“健康顾问”,更是支教点的“大医生”。每次抵达活动点,总有一群孩子围着她询问健康问题。在全国爱眼日、世界卫生日等节点,她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普及健康知识。“能用专业知识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康习惯,是支教中最有意义的收获。”她自豪地说。
这一年,研支团成员累计面向山村儿童、易地扶贫搬迁子女开展“黔心花开”系列课程及特色活动50余场,惠及儿童千余人次。颠簸的车程,从未动摇他们以爱育爱的决心。“老师,我喜欢你们来上课!”“老师,你们下次什么时候再来?”……这一声声稚嫩的呼唤,让沉寂的群山充满了欢笑,让蜿蜒的山路开满了鲜花。
研支团为孩子们发放助学金。扬州大学研支团供图
“王同学,父母离异,奶奶抚养”;“赵同学,母亲残疾,父亲打工,四个孩子”……这是成员顾浩晟在家访中记录的文字。同时,周冰冰正在电脑前整理资助人信息,并反复核对资助款项。周末,他们将搭乘班车深入大山为孩子们发放助学金。他们默默架起爱心人士关爱大山里孩子们的桥梁。
研支团成员为学生发放物资。扬州大学研支团供图
过去的一年,研支团成员们实施了“暖阳·黔行”助学计划。他们走进7所乡村学校,为200余名困境学子发放了奖助学金约13.1万余元。他们依托“贵青筹”平台发起了“向阳守护”小童护育计划,并联合贵州省基金会为木厂小学筹集校服与物资。他们携手扬州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向多所“袖珍村小”及扶贫搬迁社区捐赠教学用品。2025年年5月,扬州大学研支团联合中国人民大学厦门校友会,在镇宁民族寄宿制中学设立了图书角,并捐赠图书1300册。他们用爱与责任守护着山区孩子的求学梦。
研支团成员为服务地学校募捐图书。扬州大学研支团供图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如今,扬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在镇宁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已经结束。“支教一年,自教一生”,这份厚重的记忆将化作永恒的力量,激励成员们在未来继续投身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书写更加精彩的青春答卷!(记者 李彦龙)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