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2 11:0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在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支教的一年,是我生命中最为温暖而澄澈的时光。这里的孩子,像黄土高原上的野花,不娇贵,却格外坚韧;不艳丽,却格外动人。他们教会我的,远比我能带给他们的要多。
初到大歹小学,山路盘旋,车子在尘土间颠簸,摇摇晃晃地载着我驶向陌生而期待的苗岭。
杨宛莹在课堂上。杨婉莹供图
终于抵达这所大山深处的小学。校舍沉默伫立,操场不大,却承载着孩子们欢乐的天地。一下车,学生们蜂拥而至,一双双澄澈的眼睛怯生生地望过来,像山涧清泉,流淌着对山外世界的懵懂好奇。
来校后发现,这里的硬件设施不完善,没有专业的仪器,科学课程难以开展。但我积极利用现有的资源,去设计教学、创造实验。
废旧物品是藏宝库。我用塑料瓶和水制作“小乐器”,当不同音调的声音在教室回荡,学生便能理解声音产生的原理。我用废纸杯自制简易“听诊器”,当心跳声通过纸杯传到耳朵里,学生便能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传播。我将课间十分钟变成“发现课”。在雨后,我带领他们观察水坑,看泥水如何沉淀出分层的土壤;寻找蒲公英,看种子如何进行传播。
杨宛莹带领孩子们在种植园种蔬菜。杨宛莹供图
最珍贵的教具其实是山野本身。我将校园里的种植园转化为“露天实验室”,带领学生进行挖土、下种、养护、收获,并制定植物成长手册。我还将树叶画等趣味活动融入课堂,让孩子们在动手中感受自然界的奥妙。
生日那天,学生们簇拥上来,将一束束花塞到我怀里。他们还给我送上了用卡纸制作的贺卡,上面写着:“杨老师,祝你生日快乐!”
那一刻,我才明白最珍贵的礼物是未经雕琢的真诚,是不掺杂质的惦记。从前总觉得,支教是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学生的路。可今天才恍然,孩子用最纯粹的心意,教会了我什么是被爱着的温暖。
对于大山深处的孩子来说,改变命运、走出大山的唯一希望,就是读书!然而,摆在他们面前的,是极为残酷的现实:物质条件的匮乏、监护的缺失、乡村信息的闭塞等等。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我们开始了家访之旅。踩着泥泞的小路,穿过蜿蜒的田埂,我们走进了一个个孩子的家。
杨宛莹在家访中。杨宛莹供图
家访的意义,是让教育者的目光越过教室的四壁,看见每个孩子身后的世界;让教育的光,顺着山路、贴着土墙,真正落进孩子们的心里。在家访中,我了解了学生各方面的情况,找到了与学生相处的最佳状态。
在最后一堂课上,孩子们格外安静。下课铃响后,他们涌上讲台,将一张张画递到我手中。
“谢谢你用数字和符号照亮我们探索的道路。”“你的课很有趣,每一堂课,我都认真地听。你是我们的老师,也是我们的朋友。”孩子们在画上写道。
字里行间的真诚,深深打动着我。那一刻,所有的不舍与牵挂,都在这无声的线条与色彩中肆意流淌。这些小小画纸,竟是他们捧出的最澄澈、最浩瀚的“宇宙星河”。
孩子们的合影。杨宛莹供图
车子缓缓驶离校门,熟悉的青山在视野里渐渐远去。这一年,我带来的如溪流,虽细弱却真实地润泽过一片渴望的土壤;而这片土地和孩子们回赠与我的,是生命与生命间互相照亮、彼此丰盈的双向奔赴。
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经历和感悟,带着孩子们的期盼和祝福,继续前行,在人生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作者:杨宛莹,贵州师范大学第26届研支团成员,曾服务于贵州省从江县丙妹镇大歹小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