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郑州大学研支团支教融水书写新时代青年实干篇章

 

2025-07-09 10:3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4年7月,郑州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的7名志愿者奔赴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他们立足三尺讲台,恪尽职守,所授科目成绩稳居年级前列,获得服务单位赞誉。教学工作之外,他们扎实推进“七彩假期”“关爱行动·少年儿童安全守护计划”项目,深耕“暖融工程”品牌,用心用情守护苗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他们以点点烛火汇聚光亮,以扎实学识服务社会,在接续奋斗中书写新时代青年的实干篇章。

  在保桓中学,王禹权深知陪伴的重要,在了解到自己所带班级的孩子多是留守儿童时,他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困难,甚至亲自护送返校的学生。王禹权成了孩子们信任的大哥哥。课堂上,他巧妙地从学生们喜欢的流行音乐切入,用音乐搭建起知识与童心的桥梁。在一年的支教经历中,王禹权更加认识到服务西部是一次将奉献国家和自我价值实现完美结合的宝贵经历。与孩子们相遇,并彼此照亮的过程让他终生难忘。

  服务于融水镇中学的张一宁,巧妙将法律常识融入日常教学。在课堂上,她以案例为引,讲述法律背后的公平正义,让抽象的法律条文变得可触可感。在课堂之余,张一宁精心策划并主讲多场普法讲座。她积极发起的“模拟法庭进校园”项目,通过多场教学及模拟庭审,使学生深入了解校园欺凌的法律后果及维权途径。从课堂到村寨,从理论到实践,张一宁以法学专业为依托,以支教为桥梁,为苗乡青少年搭建起学法、用法的平台。法律不是冰冷的条文,而是守护成长的“铠甲”。她用法治之光照亮了孩子的成长之路。

  初登三尺讲台,张佳琳精心准备的公开课遭遇了冷场。她开始反思并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度过最初的适应期后,张佳琳将英语融入学生热爱的排球运动和端午文化中,让英语不再是悬浮于课本的抽象符号,并以此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支教临近尾声,张佳琳已从怀疑自己的新人成长为自信的教师。她用创新与实干在双向奔赴的温暖中,收获了足以照亮一生的成长。

  在教学中,王馨寓教于乐,循循善诱。面对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主动学习能力较差的情况,她坚持鼓励式教育,采取小组加分制、融入特色才艺表演等多样化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王馨所带班级的英语成绩多次在年级平行班排名第一,还荣获了学校教学质量一等奖的荣誉。在生活中,王馨以“知心大姐姐”的身份耐心倾听学生们的烦恼,并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和他人的闪光点。这一年虽短,却足以让爱与希望扎根,她用辛勤付出让学生相信自己拥有更好的未来。

  教学上,孙彬达临危受命,同时带三个班的数学。面对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学习习惯也各有差异的情况,他制定了个性化的教学方案,用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解知识点,并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通俗易懂。在2024年年底的期末考试中,孙彬达的两个班级分别斩获普通班数学第一、第二的好成绩。他积极参与七彩假期、暖融微心愿、“管道保护”“普法宣传”等特色活动,努力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和外界沟通的桥梁。

  在教学工作中,李念刻苦钻研教材,反复打磨教案。为了激发学习兴趣,她带领学生动手制作酸奶。她和学生一起种下的向日葵,如今已长到一米多高。除了关注成绩,李念更希望学生拥有快乐的童年,成长为充满阳光的人。她主动走近学生们,与他们一起排练节目、唱歌跳舞、修补破损玩偶,做他们喜欢的事。这份真诚的陪伴让李念成为他们信赖的朋友。李念表示,要做学生成长路上温暖的守护者和引路人。

  初次教学,面对陌生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李艾嘉满怀热情地将自己的教学理念运用到课堂中,却遭遇了“水土不服”。于是她开始深入学生群体,通过课间聊天、小测验等方式,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同时,李艾嘉积极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经过不断地调整和尝试,她终于实现了教学理念与当地学情的完美契合。这一年的支教工作,是李艾嘉人生中宝贵的财富。不仅提升了她的能力,也让她深刻体会到志愿服务的意义。支教生活即将结束,李艾嘉将带着这段经历,继续在志愿服务的道路上前行,为更多人贡献力量。(记者 李彦龙)

责任编辑:张建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