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7 10:0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粉笔灰在阳光下静静飘落,我站在讲台前,手指微微颤抖。这是我支教生涯中的第一次公开课,教室后排坐满了前来观摩的学校负责同志和老师。当讲解到“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的演示实验环节时,我让小吴同学辅助我用秒表计时。他拿着秒表,眼中透着迷茫,不知所措。我猛然惊觉,竟然忘了教孩子们如何使用秒表。冷汗瞬间浸湿了后背,教案上精心设计的实验环节,因为我的疏忽现在面临着“崩塌”的危险。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小吴同学的眼睛亮了。他朝我点点头,迅速调整实验方案,拿出了他的手表读数。实验不仅顺利进行,孩子们还自发地讨论了不同计时工具的精确度差异。那一刻,我站在讲台上,看着这群十二三岁的孩子们用他们的智慧弥补了我的授课中的失误,眼眶不由自主地湿润了。
在西部支教的近一年时间里,我总以为自己是那个带着满腔热忱和知识积累从东北来到西北的“给予者”。我精心准备每一堂课,试图将物理世界的奥秘展现给这些孩子们。然而这次公开课让我明白:教育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双向的滋养。这些孩子用他们的纯真与灵活,教会了我比课本更珍贵的东西——教育的本质不在于完美的演示,而在于师生共同面对问题时的真实互动。
记得课后评课时,评课组的组长特意表扬了孩子们临场应变的能力。我坦诚了自己的疏忽,却意外获得了同事们善意的掌声。组内一位有经验的老师拍拍我的肩膀说:“能看到学生的闪光点,就是好老师。”这句话让我深思。在传统的教育观念中,老师应当是无所不知的权威,而这次经历却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承认不完美的勇气,或许比假装完美更能打动人心。
这些孩子们的生活智慧常常令我惊叹。在实验中,没有精密的仪器,他们会用矿泉水瓶制作浮力演示器;缺少计算工具,他们能在脑海中快速完成复杂运算。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教学是否太过依赖现成的教具和标准答案,是否忽略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现在,我在教案里设置了需要学生自行解决的环节,多了些“留白”的空间。当看到他们皱着眉头讨论,然后眼睛突然亮起来的样子,我感受到了比完美呈献一堂课更大的成就感。孩子们教我明白,教育最美的时刻往往诞生于计划之外,就像山间的野花,总在不经意处绽放。他们让我看到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它永远是一场双向的奔赴,是心灵的彼此共振。
作者:程瑜萱,辽宁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库尔勒分队队员,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尔勒市实验中学。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