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怕,不要怕,无论严寒或酷暑……”2022年8月,伴随着耳机中令人安心的曲调,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我来到了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参与一场持续24年的接力
第一次接触支教,还是在大二那年。当时,我作为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学院举办的“求是学堂”培训。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会上,一位年轻的学长走上讲台,向我们讲述了他难忘的支教经历。他叫罗杰,是学校第十五届研支团的团长。他的支教事迹深深打动了我。那时,我便在心里做了一个决定:希望像罗杰师兄一样,参与这场青春的接力。
2021年9月,当学校发出研支团招募通知时,我第一时间填表报名。在招募选拔过程中,我曾向评委们展示了一堂三分钟的微课堂。为了上好这三分钟的课,我认真准备了三天。我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材料,动手制作了演示装置,在寝室里给室友上了几十次课。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我入选了川大第二十四届研究生支教团,接过学长学姐的接力棒,开始了昭觉县的支教工作。
带好一届纯真好学的孩子
出发前,往届的研支团成员反复向我强调教学中难以逾越的一道“坎”——“当地孩子什么都好,就是学习基础不好,特别是对于理科。”当时,我还天真地以为跨过这道“坎”非常简单,只需要把目标具象化,每次考试进步一点,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在我上完第一节课时,看着学生们的反应,我还沾沾自喜,心想:也没那么难嘛。
然而,这种想法只持续到第一次月考成绩公布那天。学生们的成绩给了我当头一棒:我所教5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超过20分的只有3个。在调研时,还收获了一个令我措手不及的“安慰”:“老师,这个不是你的问题,对于其他科目,我们的学习成绩也是这样的。你不用怀疑自己,你的课讲得很好,只是我们能力有限。”慌乱之下,我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此后,“怎么学好物理”成为了我和学生们沟通交流的“必点菜”。我开始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学方法,将紧盯着分数的目光更多地转向了学生本身。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也慢慢地习惯了我的“课余谈心”。不少同学还主动向我敞开心扉,诉说自己学习、生活上的烦恼,我已经成为他们心里的“大哥哥”。当然,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也颇有起色。在期末联考中,有4名学生的物理成绩足足涨了40多分。看到成绩的那一瞬间,我欣喜若狂。
虽然这些“弟弟妹妹”们的学习成绩只是从20分提高到60分,但是我看到的是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睛,一颗颗纯真好学的心灵。
用心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我永远记得那些笑脸。刚到昭觉时,我给跳坝村的孩子们科普“核能”——太阳和人造太阳。临近下课时,孩子们兴奋地齐声喊道:“老师,你明天还来给我们讲这个吗?”接下来的一周,我每天给他们讲天文和核能知识,带着他们畅想人造太阳实现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在七彩假期活动的最后一天结束时,他们用手指着一个方向,那里站了一个羞涩的小男孩。从他们的口中我知晓,这个孩子不想读书了,只想帮家里人卖面粉,但现在他改主意了,想要好好读书,将来像我一样成为一个物理老师。孩子们还告诉我其中的原因。“老师上课很认真,讲的好有趣,他觉得外面的世界肯定很精彩,想走出大里出去看看。”听了孩子的话,一股暖流从我心底涌出,哪怕用心做好一件不起眼的小事,也会收获到独一无二的“回报”。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在昭觉的这一年里,我和队友们见到了最美的自然风光,以及无数感动的瞬间。这里发生的人和事,都令我无比怀念。
用一年不长的时光,做一朵接力盛开的索玛花,与380名学生共同成长,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作者:周一山,四川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服务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昭觉民族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