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感悟:日子越过越快想做的事却越来越多

 

2023-05-11 14:5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芮逸文,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就读于江苏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现为江苏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四川省西部计划宣讲团成员,服务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塘初级中学校。曾先后获得江苏省“三好学生”、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等荣誉。

江苏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芮逸文。芮逸文供图

  说起支教,我曾不止一次被身边人问起,“为什么在本科毕业后不直接工作或继续读研,而选择参加支教呢?”每当听到这样不解的声音,我就想起支教梦的起点,也让我更加坚信自己的选择。

  我成为了像“他”一样的人

  梁俊是位支教老师,支教期间为古诗谱曲,并带领山里的孩子们一起唱歌,在他们心中点亮了一盏明灯。2018年,他与孩子们登上央视舞台,动情演绎袁枚的古诗《苔》,孩子们清澈的嗓音深深触动了当时距离高考还有不到100天的我。

苏逸文在出征仪式上许下青春誓言。芮逸文供图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对每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如何放大生命的价值却有无数的可能。“我能为乡村孩子做些什么吗?”这个问题不断萦绕着我,恍惚间,我好像听到了孩子们那声“老师好”,一颗支教的种子随即落入心底,激起了我逐梦西部的澎湃。

  本科就读期间,在了解到研支团这个项目后我便毅然决然地报了名,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在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出征仪式上,我踌躇满志、铿锵激扬地许下了青春的誓言。

  我读懂了“他们”眼中的世界

  2022年8月,横跨一千四百多公里,我踏上了广安这片热土。抵达支教学校后,面对教学设备老旧、资源短缺、学生基础薄弱等诸多问题时,压力也随之而来。

  第一次登上讲台时内心狂跳不止,第一次课堂提问时下面鸦雀无声,第一次上公开课时紧张局促……

苏逸文在备课。芮逸文供图

  还记得在讲解凸透镜的应用时,无论我怎样费尽心力地去讲解知识点,孩子们总是满脸疑惑,这让我一度感到崩溃。后来在课下的交流中,我才得知这里的孩子们没有接触过照相机,自然难以理解照相机的构造和原理。我为自己的想当然和没有提前了解孩子们的认知水平而感到自责。当晚,我就利用硬纸板、凸透镜片、塑料膜等材料连夜自制了一台“照相机”。

苏逸文自制“照相机”模型给学生讲解凸透镜成像原理。芮逸文供图

  第二天的课堂上,我借助这个特殊的教具帮助孩子们理解其工作原理,让枯燥乏味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有趣。孩子们看到这台模型照相机的“镜头”自由伸缩时发出的惊叹声,让我真切感受到,我开始读懂他们的需求,走进他们的内心了。此后,放学后的办公室里,深夜的台灯下,我不断反思教学方式,总结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更接地气。

  我想在“这里”做的事还有很多

  “这里”是小平故里广安,一座拥有深厚红色底蕴的城市。我多次前往邓小平故里等红色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并在校内、校外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利用乡土教材,列举身边实实在在的变化,以青年视角向学生和村民讲述党的二十大精神。

苏逸文和研支团队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苏逸文供图

  为拓宽第二课堂教育载体,我带领孩子们用画笔描绘“中国元素”抒发浓浓的爱国情,半个月共计完成墙绘作品3幅,墙绘面积达30平方米。

苏逸文与孩子们共同完成墙绘作品。苏逸文供图

  了解到服务地的留守儿童大多性格内向且行为偏激,我利用节假日时间,精心策划活动方案,多次前往“童伴之家”开展折纸、手势舞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每当看到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就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苏逸文在童伴之家陪伴留守儿童开展折纸活动等。苏逸文供图

  为推动校地共建,我与研支团队员依托高校为品学兼优的学生设立“新芽”奖助学金;协同高校青年志愿者搭建起“知远课堂”云支教平台,打通了高校学生与支教地学生沟通交流的路径;联合高校发起物资募集,为孩子们捐赠体育用品、学习用品等,实现孩子们的微心愿。

  回顾支教半年多的点滴,感觉日子过得越来越快,想做的事却越来越多。在“这里”,我收获了成长和友谊,体悟了青春的价值,也在“这里”留下了最深的眷恋与不舍。

  作者:芮逸文,江苏师范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现服务于四川省广安市前锋区观塘初级中学校。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