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随笔:为了渴望知识的少年我来到了边疆

 

2023-05-08 09:5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1年秋天,我在去往逸夫图书馆的路上偶遇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学长学姐正在宣讲,听着他们叙述边疆的小城和渴望知识的少年,不知怎的,“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这句话就在心底悄悄扎下了根。

  距离研究生毕业还有一年之际,我做了一个勇敢的决定——我要参加西部计划把青春奉献给祖国边疆,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热血洒在最需要我的地方。

  乘着七月的骄阳和微风,我同研支团的其他5名志愿者踏上了前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的旅途。从中国的东部沿海到祖国的西部边陲,我们从济南上车,看着窗外陌生的山河迎面而来,又一一褪去,直到熟悉的乡音慢慢变成了陌生的口音。

  英吉沙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昆仑山北麓、塔里木盆地西缘,县内地形地貌复杂,平原、丘陵纵横交错。作为古代陆地丝绸之路的驿站,千年前来往不息的驼队造就了这片土地独特的异域风情。

  杏坛中学就坐落在这里,初入校门便能看见两栋教学楼上的大字:“山东援疆”“济宁援建”。身处异乡,任何与故土相连的事物都给人以亲切的感觉,于是,我就在“故乡”的楼上,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支教。

  我在杏坛中学教授的是初一年级8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2022年国庆节后,由于转为线上授课,我的教学任务增至18个班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受地理位置的影响,新疆与山东有接近三个小时的时差,导致我初到新疆时,晚上睡不着、白天睡不够。对于刚刚踏上三尺讲台的我来说,几近昼夜颠倒的作息习惯、繁重的教学任务、理解不通的语言都在不断施加着压力。

  为了上好支教生涯的第一堂课,我用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去备课、试讲、打磨,在无人的空教室里不断练习说话的发音、语气和音量,我担心自己讲不明白,也担心自己讲得磕磕绊绊。

  但当我站到讲台上面对着一个个可爱的面庞时,所有的紧张都悄然而去。杏坛中学的同学们活泼、热情,不仅在课堂上争先恐后地回答问题,下课后还围在我身边问我,“老师长大了就能读大学吗”“老师山东有山吗”“老师,你放过牛吗”“老师你想家吗”......在他们小小的世界里,我是无所不能、无所不晓的存在。渐渐地,在周围一句句“亚克西目斯自目爱力目”(老师好)和“热合麦提目爱力目”(谢谢老师)中,我从初进教室的手足无措,成长到后来的得心应手。

  杏坛中学的学生全部来自维吾尔族,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良莠不齐,有些学生甚至不认识汉字,也不能用普通话交流,在朗读课文时蹩脚的发音会让他们不好意思开口。来自依格孜牙乡的初一女生伊木然古丽,朗读知识点时总是不开口,上课回答问题总是边上的同学替她说,她的同桌说“她不会说普通话”。

  看着脸色憋得通红的伊木然,我告诉她,语言是需要练习环境的,一定要勇敢地开口说。我们约定好课下我教她汉语,她教我维吾尔语,共同学习语言。后来上课时,伊木然能够磕磕绊绊地读完课文,再后来她的口语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也能说些简单的维吾尔语了。

  为了鼓励同学们张口说普通话,我将课文先用山东方言读一遍,再用普通话读一遍。山东方言版的课文,总能逗得学生哈哈大笑。慢慢地,像伊木然一样普通话不流利的学生也能慢慢鼓起勇气、开口练习普通话了。一个学期下来,伊木然所在的班级里,几乎所有的同学都能说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了。

  有人说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但我认为教育是一场教师与学生的双向奔赴,我将道理和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将热忱和认真回馈于我。

  2022年下学期的一节道德与法治课上,我问同学们的梦想是什么。原以为他们会像往常一样和我开起玩笑,但出乎意料的是每个学生都高高举起右手,真诚诉说着自己的梦想:阿卜杜拉以后想开飞机,自由地翱翔在蔚蓝的天空中;穆海麦提想成为人民教师,走上三尺讲台传播希望;阿米娜想成为服装设计师,让人们穿上她设计的衣服;谢伊代想成为短跑运动员,因为她跑得很快。他们谈到梦想时澄澈的双眸和真挚的表情,更加坚定了我支教西部的初心。

  转眼又是一年春天,我在杏坛中学支教的时光已然过半。认真回望来时的旅途,我发现在英吉沙县的半年,与其说是援疆支教,不如说是通过“他育”实现“自育”的旅程。以志愿之名,赴西部之约,我将牢记初心,尽我所能,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他们真正走出大山,真正在祖国提供的广阔舞台上施展才干、实现梦想。

  作者:王梦真,聊城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英吉沙县。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