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随笔:在支教的感悟中追寻着幸福

 

2023-03-28 15:14: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清脆的下课铃声响起,我从“严师”切换至“益友”模式。

  “刘老师,玄奘西行为什么不走云南?”

  “你看啊,汉代时我们的先祖已经探索过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而当时的云南这块,他们并未涉足过。未知的领域一定存在着无限风险,再加上道路崎岖,如果你是玄奘,你选择哪条路呢?”看着小脑袋,我忍住笑意。

  “刘老师,您就教我们一年么?”学生的询问将我的思绪拉回到九个月前。

大竹二中西城校区

  七月的午后炎热难耐,空气中弥漫的热气令人躁动。我们怀揣着好奇与忐忑登上飞机,穿过云层飞越迥然不同的地理风貌,我们踏上了西南巴蜀的土地。天色渐暗,看着中巴车驶进大竹二中时,一颗悬着的心才终于安放下来。忘不了初见大竹二中的兴奋,夜色中的校园笼罩一层柔和的光辉;忘不了大竹团县委给予的感动,特色月饼填补内心朦胧的乡愁;忘不了二中老师的关怀,鲜香浓郁的老母鸡汤滋补有恙的身体……

讲授历史课

  对于刚踏进初中校园的学生而言,历史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对于我来说,教授六个班的历史课是一个巨大挑战。历史是一本厚重的书,在钻研课本的同时,我也被历史迷住了。

  为了讲好历史课,我抱着学习的态度广泛听课,从特级教师公开课到同年级老师的线下课,从课程导入到提问点评环节,我将吸纳的闪光点积极融入自己的课堂。

  还记得第一堂课的情景,即使在心里多次模拟过第一课的场景,在论坛里讨教过教学经验,也曾在岗前培训中多次试讲,但看到台下一双双好奇的眼,我依旧会紧张。

  起初的课堂反响还不错,通过随堂提问,我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理解不透彻,死记硬背导致知识点混淆。重新审视教学过程与方法之后,我意识到如果不去还原历史的真实细节,“阶级”“阶层”这种抽象的历史概念是无法建立的。对于特定时期的人物,我把人物的故事编排成舞台剧,并带领学生通过表演,帮助他们获得更深刻的感受。

学生的画作

  “刘老师,你的课讲得太有趣了,我最喜欢历史了!”学生的赞美让我感觉重任在肩责任重大。日复一日稀松平常的工作,于学生而言却是成长道路上至关重要的每一步。知识的增长、能力的提升,品格的完善,他们如同一株株幼苗,需要浇灌和呵护,也需要期待和关怀……这正是教育这份工作的伟大之处。

  教育不应该被局限于课本,更不应该被局限于课堂。我相信,每一位学生身上都埋藏着无穷无尽的潜力。一位负责任的老师,不仅要给学生以眼前的知识,更要启发学生成长成人。

  学生的成长和种子一样,我们不能指望今天埋下的种子明天就能发芽,后天就可以开花;同样我们也不能幻想着,今天对学生的教育和倾注,明天就会有收获与改变。

  学生忘擦黑板,学生忘带作业,学生在课堂睡意正酣,我们要以宽容和理解的心态,通过“拐弯抹角”的爱的方式去启发、去教育、去引导他们。

带领学生走进乌木敬老院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根植于爱的。”老师要对学生保持一颗挚诚的爱心。学生不可爱的时候,就是最需要被爱的时候。把爱传达出来,与学生产生心灵的碰撞,形成一种无声无形的教学动力,去感召学生,去启迪学生,把真善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心田。

  原先有几个调皮的学生,喜欢逞一时口舌之快。课堂上他们给出的答案,获得了我的肯定;我的鼓励激起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责任心。比起批评,多鼓励学生,让学生为自己的未来负责,自信阳光地面对每一次挫折,这或许是一种更为持续和久远的成长助力。

学生写的小纸条

  在我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小纸条。纸条上写着:“老师,真不想你走。”“老师,感谢你来到我所在的县城,来到我所在的班,感谢你的陪伴。”“老师,我想考上南邮!”

  看着这些纸条,我的眼睛开始发酸。

  回想起上学期讲到《三国鼎立》时,我问学生:“吴国的都城建业在今天的哪里?”“南京!是老师读书的地方!”“南京被誉为六朝古都,是哪六朝呢?”得到满意的回答后,我一点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我要去南京读大学!”“我也是!”追逐梦想的道路曲折又漫长,我衷心祝愿他们能拥有风雨兼程的毅力,向阳而生的勇气,孜孜不倦的干劲和步履不止的坚定。

  我和学生互相路过对方的生命,他们因我的路过而拓展了世界的维度,我因他们的经过而充盈了人生的厚度。

和学生合影

  书桌上的小花束、抽屉里的图画纸和“百宝箱”、手机里记录教学进度的便签……处处刻有支教时光的痕迹。旅途匆匆,这是一段最为珍贵的经历,我在感悟中追寻着幸福。(作者:刘家璇,南京邮电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四川省达州市大竹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