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10 11:2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近日,青海省格尔木市站前路小学的学生跟着来自温州的志愿者走进了非遗小课堂,近距离接触木偶戏,感受温州非遗的魅力。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木偶戏融入日常教学,通过学习木偶戏知识,传递平阳木偶戏背后的深厚文化;动手制作一尊木偶,联结跨越千里的“山海情”。
来自温州的“新同学”
“今天我们课堂上来了四位新同学,他们是《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温州医科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从讲台下拿出了源自温州的平阳木偶。一根根丝线控制着木偶的四肢,轻轻一提就是悟空一棍金箍棒,摇摇摆摆是八戒的气喘吁吁,双手合一是唐僧诉说着生活中的大道理,一手搭肩是沙僧默默挑着行李。
“唐僧被红孩儿抓走了,师徒四人还剩几个人?” 研支团志愿者杨亚宁将木偶戏融入数学课的应用题思考,数字的增减仿佛推动着剧情的进展。
在语文阅读上,这四个木偶又成为了课文《三打白骨精》中的角色,研支团志愿者邵嘉欣问道:“下面我要请四位同学扮演师徒四人?”学生争抢着举手要参加表演。
研支团团长陈钧用平阳木偶戏开展主题班会,上演一个个小故事,不爱洗澡的八戒、易怒好斗的悟空、没有主见的沙僧,通过唐僧的口吻讲述生活道理,大家听得津津有味。
温州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将国家非遗温州平阳木偶戏带入日常课堂,让学生们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趣味提问、上演寓言故事,将小说人物形象与传统戏曲结合,在课堂上激发非遗新的活力。
科普平阳木偶戏
在木偶戏科普小课堂上,随着研支团志愿者的讲解,平阳木偶戏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平阳木偶戏最早起源于汉代,在宋朝时传入温州平阳,随着民间的演绎改编,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戏曲风格。平阳木偶戏在2008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温州的志愿者通过视频在线向格尔木的小学生介绍了木偶的分类和组成。丝线一提、手臂一挥,木偶戏的经典长绸舞展现在千里之外的课堂上。
动手制作木偶
“老师,我把帽子翻过来贴上双面胶了,紧箍咒上也贴上了。”一位学生举起了手。
3月7日,研支团组织学生动手制作自己的木偶。在志愿者的介绍下,学生们好奇地摆弄着掌中木偶的偶头、布内套、四肢。在看完志愿者的演示之后,学生们用双面胶将木偶各部件粘贴固定。
最终,一个活灵活现的“孙悟空”造型的掌中木偶出现在了学生手中。“将左手食指放入偶头,大拇指和其他三指放入木偶两侧衣袖,掌中木偶便可以在操控下低头、鼓掌;将右手转动机关控制掌中金箍棒。”在研支团成员的指导下,学生操控掌中的木偶进行互动,再配上咿咿呀呀的音效,演出了一幕“大闹天宫”。
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温州传统非遗戏曲在新时代又焕发出新的活力。(记者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