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聚薪成炬,共融交汇 让青春在火热的志愿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2022-11-14 09:1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多年来,2.1万余名支教青年的足迹烙印在中国大地上。

  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联合组织实施的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全国示范项目——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截至2021年(第二十三届),200多所高校的志愿者奔赴西部地区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志愿服务。

  “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描述的那样,青年志愿者们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在支教的舞台中施展才干,把对祖国的情感贯穿学业全过程、融汇在事业追求中。

  播撒“科技种子”开启科技梦想之旅

  2022年是东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二十周年,截至目前,该校已接续派出298名青年志愿者。二十年的接力承继,二十年的同心并举,见证了东南大学支教人的青春岁月。现在,支教的接力棒传到了新世代的手里。

  近期,东南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张恒带领南华民族中学的孩子们参加了第二届少年硅谷--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成果展示大赛。他报名参赛的初心只是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带当地学生真切地感受省级大赛和国家级大赛是什么样。

  备赛中,张恒须从零开始对参赛学生进行Python编程语言的教学及训练,他与学生们同吃同住,带着学生操练答辩表述能力到深夜。从机器人到程序设计,支教团老师的到来为参赛学生杨红斌带来了全新的科教体验,“点燃了我对科技的向往”。

  省赛时,张恒带学生做了一个“颜值扫描仪”,国赛由杨红斌临场发挥,小伙子写了一个“智能天气预报”的程序,可以查询全国各地的天气。

  这次比赛,南华民族中学参赛队获得了大赛智绘生活编程科创赛初中组云南省一等奖,并以赛项全省第一的成绩,作为云南省唯一的参赛队参加了全国总决赛,荣获全国二等奖。

 

研支团成员张恒正在指导学生学习编程。受访者供图

  此外,通过教育信息化设备,东南大学学子和支教地学子跨越千里能够同上一门科学课,据张恒介绍,这样的科学课,他们一共开展了20余次。

  同为东南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上课狂”谭泽宇被孩子们称呼为“超人”。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第九中学一共39个班,他给22个班上过课。一天13节课,谭泽宇曾经一个人上了12节,“这基本上是2-3个老师工作量”。在2022年鄂尔多斯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他辅导的作品荣获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并以孩子们的名义为这些作品申请了19项专利,均得到受理。

  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一五〇团中学,吴泽辉接过了前辈手中研支团的火炬,走上了讲台。忙碌而充实的生活、一望无际的焦黄的土地、绿油油的葡萄藤和洁白的棉花苞成为了吴泽辉记忆中的诗和远方,“这里毗邻沙漠,冬日的寒意来得不会那么突然,夏天的暑气消散得也不会那么快。从东南来到西北,我融入了这里的生活,缓慢、惬意。”

  走向基层 赴一场西部之约 

  作为全国首批组建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之一,中国人民大学已连续组建25届支教团,派出志愿者421名。

  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有一个特别的班级——兰坪未来领袖培养计划·人大班。中国人民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兰坪分团赵天阳在参与支教后便主动承担了高三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学工作,这一年下来累计给100余名学生授课600余节。

 

赵天阳给兰坪县啦井镇挂登村希望小学义务捐书授课。受访者供图

  第一次成为教师,赵天阳不仅传授学生赖以生存的本领,更希望能学生重拾面对生活的信心。每次考试赵天阳都会仔细地研究成绩单,一次,她发现一名成绩中等水平的学生语文成绩突然下降到五十几分,成为了班里的倒数第一。赵天阳就在课下找她了解情况,听到学生说“老师,我没信心了,想放弃了”时,赵天阳心里五味杂陈。

  她对学生说,别人没有资格放弃自己,只有自己有,而自己没有理由放弃自己,“无论处于何种境地,过程都还要尽力,建立自己能够克服困难、做好事情的信心。”谈话之后,赵天阳经常留心她的听课状态,下去走动时到她那儿时会拍拍她的肩膀,问她感觉怎么样,一个月后,学生的成绩回到了应有的水平,这让赵天阳感受到了教师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支教前期,作为第23届研支团总团长的赵天阳一度很焦虑。一是她要承担两个高三毕业班的语文教学任务,二是要同时管理支教团全团工作。赵天阳只好选择牺牲休息时间,上完该上的课,再去投入到在当地的其他志愿服务活动和全团工作的组织安排总结中来。

  对于奔赴新疆塔城的中国人民大学研支团成员邱煜群来说,饮食、语言是他亟需解决的问题。重盐、重油、重辣的饮食习惯与其学习、生活的地方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在他看来语言上的障碍是较难克服的,与家长的沟通存在一定困难,“好在支教团里有一个新疆的本地的同事,他教了我很多维吾尔语”,同时,为了尽快适应研支团的生活,邱煜群决定与当地孩子们同吃同住,主动地去融入孩子们的生活。

  邱煜群负责教授高中物理,班上有几位孩子特别爱找他问题目,于是邱煜群每天都会给他们选1-2道物理或数学题,课后会给他们做辅导。此外,邱煜群会教学生做一本错题集,并将自己高中的错题本给他们参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值得欣喜的是孩子们从入学时班上40多名考到了班上前5名。邱煜群认为,支教是一个双向奔赴共同进步的过程,看到学生成长是支教时期最令人欣喜的。

  “蓝衣先锋”热力青春服务冬奥

  北京林业大学是最早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之一,共选派出308名志愿者奔赴服务地开展支教扶贫工作,累计执教学生34000人次。2022年9月,该校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踏上了支教旅途。

  而在半年前,作为即将奔赴支教地的教师,他们已圆满完成了一个特别的志愿服务工作。“一座北京城,两圆奥运梦,三区晴雪盼,四面八方朋。”北京冬奥会及残奥会期间,他们身着一袭“天霁蓝”+“瑞雪白”的志愿者制服齐聚冬奥,扎根前线志愿服务工作,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力量。

  “志愿服务于我而言是热爱使然,身之所往,是从对不断接受熏陶的新鲜事物的乐于尝试到热爱驱使的习惯养成。”冬奥会期间,北京林业大学第24届北林研支团成员赵漓江是宣传领域综合协调的志愿者,她的工作岗位是协助保障新闻宣传部的正常运行。

  作为小组长,赵漓江每周还负责协助老师带领媒体参观居庸关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而赵漓江明白,自己作为冬奥志愿者是传播中华文化的小小窗口。刚接到这项任务时,她内心忐忑不安。

志愿者赵漓江给冬奥记者们介绍长城的文化背景。受访者供图

  “或许是发现了我的紧张,一位热情的匈牙利记者开始与我交谈,告诉我这是他第一次来到中国、来到长城,能有机会这样感受中国大美风光是他冬奥期间难能的惊喜。”这让赵漓江意识到冬奥志愿者必须放下疑虑,主动迈出第一步,积极主动地介绍长城的历史文化。在之后的活动中,赵漓江也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从“要我说”变成“我要说”。

  “冬奥志愿服务是一件有温度的事儿。”今年冬奥遇上了春节,在热闹过大年之时,冬奥村与冬奥场馆里也挂满了灯笼、中国结,贴上了喜庆的福字与春联,为了让海外记者感受传统文化氛围,主办方在采访间举办了一个“春节邂逅冬奥”的活动,北京林业大学第2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米婷伟负责虎年红包制作并分发给海外记者们。因媒体人数较多,米婷伟接连几个小时弯着腰折着红纸。

  活动结束时,一位海外记者一直在旁边等着米婷伟。直到收拾好现场,他才走到米婷伟身边用并不流利的中文说了句:“我今天特别开心,谢谢你”。这对于米婷伟来说是一个特别温暖的瞬间,“作为冬奥志愿者之一,我责任在肩。虽然这事很小,但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肯定。”

  “当鸟巢的烟花绽放的那一刻,在场外护航的我们欢欣雀跃着,寒冷的气温和身体的疲惫一扫而空。”北京林业大学第24届研支团成员韩泽玉作为城市志愿者,有时需要在寒冷的天气中值班12小时。

  和观众相互问候“晚安”“再见”,相互挥手告别,透过口罩感受到的笑意;发车前隔着车窗,观众在手机屏幕打出的“辛苦了”的文案;车辆驶出时,司机师傅的鸣笛致意……每一个被回应的时刻,都化为了深夜寒风里最暖心的慰藉,让韩泽玉倍感温暖。对他来说,北京冬奥会志愿服务是练兵,为后期的支教生活增添了经验和底气。

  聚薪成炬,共融交汇。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青年一代给予热情鼓励、寄予殷切厚望,这让广大支教志愿者深受鼓舞、倍感振奋。

  结合本职工作,赵天阳表示:“青年一代,能吃苦、肯奋斗,那我们就要坚定前行,为之拼搏。从自身出发,学好专业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在实践中增加技能。而支教就是一个很好的契机,努力在基层工作中坚守‘初心’、不断磨砺自己,点亮孩子们的童真,遇见更好的自己。”

  米婷伟对“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感悟,“脚踏实地,可能体现在我在北京冬奥会上做的每一件小事、我在支教的过程中上的每一节公开课、我与学生的每一次谈话中。这些小事组成了我追逐梦想道路的过程,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坚定理想方向、一步一步地不断向前。”(记者 刘尚君 潘晓文)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