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故事:半年支教收获无限美好

 

2022-03-24 14:5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来自太原理工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8名志愿者已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开展了半年的支教工作,在这半年里他们在三尺讲台上挥洒青春,也在田间地头中收获美好。

  外面的世界

  循化全县总面积2100平方公里,但其中山地面积占到了73.2%,山脉成就了巍峨,也阻隔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脚步。踮起脚尖向外看的身影是那样令人心酸,让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也成了他们为之奋斗的梦想。

  有一天晚上,谭本唯的QQ响了:“这么晚打扰了,老师,你有学校的图片吗?发一些给我,让我开开眼界。”谭本唯发了很多太原理工大学的照片。在看了照片后,她说:“我一定要好好学,考上我理想大学——太原理工大学!”

  这个孩子叫马梦熙,曾经被谭本唯在课堂上批评过,但是她始终认真完成谭本唯布置的每一项作业。因为她知道,谭老师是那个真正愿意帮助她走向外面世界的人。

  约定

  韩艺很渴望外面的世界。在她感到有些孤单和迷惘时,程悦走进了她的世界,给了她一束前行的光。程悦鼓励说:“你们要努力学习,去看看外面。”韩艺觉得程悦懂她。她跟程悦约定,等她上了大学,她俩就一起去旅游,一起去她最想去的地方,一起去看她俩共同追求的“外面”。

  其实,韩艺或许还不能明白,在她面前无所不能的“程老师”,也只是一个离家千里独在异乡的小女孩,也曾因为学生的不懂事而偷偷流过泪。让程悦成为学生们心中的一座山,要靠坚强与勇气,另外就是那些懂得去爱的学生呀。支教并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单向救赎,相反,是两个人互相给予彼此希望,是在共同的努力中追寻彼此在不同人生阶段的价值与力量。支教是两个平凡生命间的约定,也是他们与所有孩子们的约定。

  传承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红军小学的历史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初,由当时在河西走廊与马步芳部开展斗争的四百多名西路红军战士一手设计、取材、修建的,也是目前全国唯一一所用西路军命名的红军小学。

  作为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都会有数万名游客慕名前来重温西路红军的红色故事,感悟不朽的红色精神。每当有游客时,米子豪都会义务承担起讲解员的工作。

  传承,不仅是血脉上的传承,更是精神上的传承。围坐在米子豪身边的孩子们都是红军们曾经浴血奋战所保护的乡亲们的后代。米子豪所讲述的故事,让他们永远铭记先辈们的红色精神,把这种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种一棵树

  为什么要种一棵树呢?

  孩子们非常想念以前来支教的研支团成员们。但是从山西到青海一千多公里的路太遥远,他们很难回来见到孩子。于是于峻璎在植树节这天带着孩子们种下了一棵树,她知道总有一天她也要离开这里,她希望共同种下的树能陪伴着孩子们一起茁壮成长。

  为什么要种一棵树呢?

  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每当下一届志愿者来到这所学校时,看到前人种下的树,便会想起他们曾经付出的努力和播撒在这里的汗水,这棵树会激励着一代代后来人们做得更好。

  为什么要种一棵树呢?

  其实这还关于一个愿望,那就是来这个地方服务的每一届志愿者都会种下一棵树,他们盼望着终有一天这里会有一片树林。这片树林既寓意着“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期望,也寓意着在一代代支教人的努力下孩子们的健康成长。

  

  民族中学八年级(6)班的孩子们收到了五十多封来自太原理工大学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信。大哥哥大姐姐们在信里给孩子们描绘了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鼓励他们好好学习。

  让杨晓宇感到惊喜的是,在一封介绍社团生活的信里夹了一张太原理工大学国旗护卫队的照片。他就在他那张照片里。孩子们兴奋极了,因为他们平时只见过在讲台上的杨老师,还从没见过穿着军装、扛着国旗的杨老师。

  纸短情长,传递的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牵挂;路途遥远,隔不断一群心中有爱的青年对山区孩子的关爱;而志愿者们便充当着“山里”和“山外”两个世界的信使,用纸笔将孩子们的梦与“外面的世界”联通了起来。

  公交站旁的守望

  照片里那个拿着篮球的小男孩叫韩进忠,他热爱篮球,但是成绩一般。照片里那个女孩叫张苗苗,她是韩进忠的老师,她也喜欢篮球。

  韩进忠是五年级的学生,但功课学得不好。于是张苗苗便在课后专门辅导他,从拼音教起,并告诉他:“只要你好好学习,我们就一起打篮球!”

  从街子镇回红光下村的公交车半个小时一趟,有次公交车进站还没停下时,张苗苗就看到韩进忠隔着车窗开心地挥舞着作业本,大喊着:“我写完啦,咱们去打篮球吧!”那天,张苗苗陪他玩了一个下午,欢笑声萦绕山间。

  教学相长

  韩依梅是个很安静的学生,下课后也不爱说话,面对常堃这位男老师,她更没有主动交流的意愿。经历一次次考试,她的成绩都不理想。韩依梅的父亲主动找常堃了解孩子的在校学习情况。

  常堃也是一个很安静的人,心思细腻,不善表达。他对韩依梅的学习成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又不知该如何与学生交流。于是,他常常利用自习时间看韩依梅的作业,时不时给她讲解些问题。慢慢地,韩依梅也感觉到了常堃的温和与用心。

  也正是在这种循序渐进的交流中,常堃才知道,韩依梅虽然很用功,但是在做作业时很依赖姐姐,致使她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扎实。常堃同韩依梅交流成绩退步的问题,并引导她解除对姐姐的依赖心理。

  在这个过程中,原本安静不爱说话的常堃,也学会了与学生交流,提升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其实每个支教的志愿者第一次站上讲台、批改作业、开导学生的时候,也都是在期待与紧张的交织中,与学生一起进步、一起成长的。

  陪伴

  我们都叫她小花,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离家出走了。父亲的收入不稳定,爷爷八十多岁高龄并患有一些基础病,奶奶还在坚持上班做环卫工人。她很懂事,虽然刚上五年级,已经会为家人做很多菜。

  由于儿时缺乏妈妈的陪伴,小花敏感而没有安全感。

  郭轩甫和其他志愿者都很想为小花做点什么。她们决定“当妈妈”来陪伴她!周末,郭轩甫和程悦坐了二十公里公交车,一路颠簸从县城到了村里。

  她们带着小朋友走在山路上,一起迎着山坡赛跑,一起唱歌。她们还找到了一块“世外桃源”。远眺着壮美的山河,郭轩甫为孩子们弹奏了尤克里里。孩子们第一次见到尤克里里,抢着把玩,开心极了。

  小花唱着歌,尽情奔跑玩闹、灿烂地笑。阳光温柔照进了她的心里。默默陪伴,或许能带来最无言的温暖。当小花面露笑容,研支团成员们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有了无比重要的意义。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