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4 11:26:00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12月30日电(赵旭、王奕涵)跨越国内10余个省份,接力传承22载,累计服务80万小时……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用青春接续,在祖国大地留下教育扶贫的足迹。
正在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攻读硕士学位的朱明媛,从清华本科毕业后,放弃出国攻读双硕士学位项目的机会,选择到西部支教一年。2019年8月,她作为清华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青海分队队长赴青海湟中支教。
刚开始,有个小男孩儿总不好好听课。有天课后,他在楼道里叫住我说,老师,我真的学不会英语,要不我放弃吧。“听到这句话,我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了。”支教时,朱明媛在湟中的一所高中担任英语教师,班上一名学生让她记忆深刻。
“我原以为可以坦然接受学生选择放弃,但实际上根本做不到。”在深呼吸调整状态后,朱明媛终于能开口说话。她尝试着开导学生,后又经过几次谈心,最终说服他并商定补课计划。
在第二次考试中,小男孩儿考了50多分。“虽然还是不及格,但他比第一次进步了30多分。”朱明媛说,第一学期结束后的假期里,小男孩主动发信息说,他正打算开始自学语法。
朱明媛来自甘肃省永靖县,受其父亲影响,她一直怀揣着回西部支教的热忱。“我爸爸是我们老家那座大山里几十年来的第一个大学生。教育改变了他的命运,进而改变了我的命运,所以我希望用活生生的例子告诉我的学生,不论在多么偏僻和落后的地方,只要你用功读书,每个人都可以成为‘村里的希望’!”
青海分队已连续在湟中支教14年。“十三五”期间,队员们见证了湟中从国家级贫困县到脱贫摘帽,再到撤县设区的历史巨变。2019年4月,经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告,湟中县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7月,湟中县举行撤县设区大会,从此正式更名为湟中区。
“记得我们刚到那里拍合影的时候,背景的校门牌子还是‘湟中县第一中学’,我们走的时候已经换成‘湟中区第一中学’了。”朱明媛说。
今年,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青海湟中分队还获得由共青团中央、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授予的第24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
同样在第21届支教团的还有清华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的学生冯晨龙,他曾作为队长赴湘西支教。
疫情期间,湘西分队的队员们在寒假未结束时便提前返回支教地,一边隔离,一边等待学校正式复学。“开学延迟后,我们怕耽误孩子们的课业,决定先尝试上网课。”冯晨龙说。
他的网课不断“更新升级”,从发语音到录音频,再到语音直播,直至升级为视频直播。“我之前没做过直播,刚开始也有些不好意思直接把我的大脸搁在屏幕上。”他打趣说。
新型上课方式拉近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利用课间休息,冯晨龙会给学生们唱歌;课上学累了,他会结合课程内容给孩子们演示简单的编程绘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我会在学生线上打卡时让他们分享最近的心情,有时候也会让他们夸夸自己,这样能更多了解学生,也能看到很多学生不一样的一面。”同届湘西分队队员张薇说。
除了上课,支教团还在当地开展公益项目,走访学生家庭、募捐各类物资、举办励志讲座、开展心理辅导……
1998年,清华大学组建研究生支教团。22年来,366名志愿者前往西藏、青海、湖南、陕西、云南等地区接力教育扶贫。截至目前,支教团服务时间累计达80万个小时,覆盖人数超两万人。
青春接续,薪火相传。今年入选清华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钱学进正在接受培训,为即将在2021年开启的支教生活做准备。
“我大一时基本是听着冯晨龙学长的故事过来的,后来在一次活动中还听到张薇学姐发言。他们的支教经历让我坚定了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的想法。”钱学进说,“我很期待但同时我也有些紧张。我希望我可以对得起讲台、对得起学生、更对得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