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感悟:微风吹起 载着蒲公英的梦想而行

 

2019-06-20 15:0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1年,林汉克先生资助的3000元助学金让我没有放弃继续高中读书的机会。

  2012年,林汉克先生来到了我就读的宏志班。他告诉我,“要努力学习,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在力所能及的范围里,至少帮助三个人,三人成众,众志成城,就像蒲公英一样,用自己的力量把爱传递下去”。也就在那时,我的内心深埋下一颗蒲公英的种子。

  2014年,我考入东北大学。在大学期间,我加入了李庆玉志愿先锋队,第一次走进秦皇岛市玻璃博物馆担任志愿者,作为讲解员为中外游客讲述玻璃文化、玻璃艺品以及中国耀华的辉煌与成就。

  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克胜作为学校自强之星代表讲述《蒲公英也有梦想》。张克胜 供图

  在寒暑假期,我走进大山、走进革命圣地,扶弱助残,义务劳动,积极投身于青年志愿者服务。我担任魅力汉语大会志愿者、康养论坛志愿者、影视基地产业峰会志愿者,连续三年担任国际马拉松志愿者,用行动讲述魅力港城,用微笑展示着志愿服务者的亮丽风采。

  大学四年,我参加志愿服务时间长达400小时,并被学校评为优秀志愿者标兵。不知不觉中,那颗蒲公英的种子便生了根发了芽。就这那一刻,蒲公英有了新的梦想,它想去祖国的西部践行另一种青春梦想。

  2018年,我入选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8月6日是我到达支教地云南昌宁的第一天。我知道,长期支教是一次人生的修行。我开始在一个饮食气候反差巨大的地方,以“传道受业解惑”的方式践行我的青春梦。

  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克胜前往腊邑村完全小学给孩子们上摄影课。张克胜 供图

  我们走进昌宁县柯街镇腊邑村完全小学,这里的孩子们多是留守儿童,小小年纪就已经开始炒菜做饭。在摄影课上,他们对相机充满了好奇,不明白为什么一个小小的“黑匣子”可以拍摄出那么美丽清晰的照片。

  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克胜在手工课上与学生合影。张克胜 供图

  我们来到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这些十五、六岁的孩子有着这个年龄独属的个性与叛逆。面对他们,我被泼过冷水、怀疑过自己的能力、反思过支教的意义。对于没有高考压力的他们来说,叛逆仿佛成为他们青春期获得存在感的一种方式。一个调皮的男孩子在作业里写道,“要是能重来,重新给我一次机会,唱一首好歌,写一手好字,考上高中,完成高考,进入梦想的大学生活。我遗憾,但我不能后悔,不能抱怨,我得从新生活开始”。也许,我能教给这群“不爱学习”孩子的,除了知识,还有怎样去做一个更好的自己。

  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克胜在课堂上给学生讲授论辩演讲口才的相关内容。张克胜 供图

  在这里,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完整的中国。这个风景优美却贫穷落后的山区是如今蓬勃发展的祖国的一部分,是我之前没有了解到的社情国情。2018年年底,我们来到了许氏夫妇的家里。许阿孃年龄已大,家里主要靠儿子外出打工维持,还有一个即将上小学的孙子。不幸的是,儿子在外出了车祸,至今还躺在省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巨额的医疗和医药花销给许氏夫妇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那一刻,我真切地感受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的力量与责任。

  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克胜前往漭水镇走访贫困户了解农户需求。张克胜 供图

  “支教不是你人生舞台的配音演员,也不是旅游攻略下一个景点,更绝非施恩施惠。”我们在这个不长不短的时间里为孩子们书写年少的回忆,理应心念至纯,不断给予,保持真我,不断追寻关于生命意义的最完整的认知。这件认真而严肃的事情,需要我用最美好的青春去完成。

  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克胜跟随农户一同前往茶田了解经济收入。张克胜 供图

  2019年,我将离开这片难忘的土地,前往东北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蒲公英,随着雨水滋润,微风吹起,继续随心而行。

  (作者,张克胜,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现服务于云南省保山市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

责任编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