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志愿故事:与兵团团场老人包粽子过端午

 

2017-05-26 08:5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不觉间,又是一年端午时。不禁想起家乡一首关于端午的歌谣:“长在青山一朵朵,满山遍野来找我,拉我回去吃饱饭,一根绳索套着我。”歌谣中的“我”说的就是包粽子的箬叶。往年在家,这时节,屋旁箬叶青青,箬干高过人头。爷爷领着我在箬林间穿梭,采摘出嫩绿的箬叶,再掰回一枝棕叶来,回家央求婶婶包粽子。

  这时,往往也是蚕忙时候,婶婶白天忙着采桑养蚕,等到傍晚时分,就搬上一把椅子,坐在堂屋里。将棕叶往椅子上一套,用之前我洗好的箬叶包起粽子来。家里人多,每次都要包上十来斤米。一轮弯月如同一个调皮的孩子,爬上了门前枇杷树,黄灿灿的枇杷在微笑,渐渐的月亮玩困了,睡着了,而婶婶手头包粽子的活还没结束。

  第二天早晨,早早地爬起,见到一大串的粽子,赶紧吃上两个,以为自己是家里最早起床的人,殊不知包粽人早已出门采桑叶去了。

  后来到了外面上大学,端午节虽来,我却在千里之外。5月5日这天,会约上几个好友去江边走走,吹着习习江风,看龙舟竟渡,然后去超市买上几个粽子、几个咸鸭蛋带回宿舍,几年的端午也就这样过了。

志愿者田碧芳与小伙伴一起采摘芦苇叶。田碧芳 供图

志愿者田碧芳与小伙伴一起采摘芦苇叶。田碧芳 供图

  现今成为志愿者来到了这遥远的边疆--博尔塔拉这片大地上,还真没想过要如何过这个节日。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采访时走遍了八十四团的每个角落,从团部到连队的至始至终,箬叶不见,棕叶未闻。

  每每黄昏,团场的榆杨树下,总是聚集着一群老人,他们都是有故事的人。见了我,总是很盛情地邀请我加入他们的“话家常团队”,这个爷爷叫我田田,那个奶奶叫我芳芳,我竟有了这么多的小名,我自己怎么不知道?听着感觉还蛮亲切的。就这样,很自然的聊到了包粽子这个话题,老人们告诉我,新疆包粽子跟口里不同,是以芦苇为粽叶。还跟我说了一大堆注意事项,听得我是云里雾里,毕竟不经过实践的理论难以让人明白。他们最后总结出一条:我先去拔回芦苇叶,回来他们教我包的同时也帮我包粽子。

  心动不如行动,说动就动。奶奶家的儿子开着车载着我跟小伙伴摇摇晃晃地行走在石田间小路上,觅寻那“传说中”的芦苇叶,对这小路最好的形容就是“原本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 终于,我们来到了一片芦苇荡,我仔细的端详着可以包粽子的芦苇,惊呼:“《小兵张嘎》里面芦苇荡的芦苇就是这个吗?”估计大家都对我无语了,少见多怪。很快我们就投入到了拔芦苇叶战斗中,没带任何工具,上演了一出“徒手拔苇叶”,我更是将家乡的拔箬叶与之相结合,渐渐地就熟练起来了。最后,满载而归。原本世间万物具有相通性,关键是否能融会贯通,放下行囊,它乡即故乡。

  快下班的时候,王奶奶打来电话说包粽子已经万事俱备,只欠我这个“东风”回家了。原本以为就王奶奶在家,敲开她家门,只见她朝着屋里说了一声:“小田回来了,我们出发!”,一下子,老人们拿的拿针(包粽子用的),拿的拿线,有序的从王奶奶家出来,那阵势小有“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的感觉,谁让他们都是退休的军垦战士呢。

志愿者和团场的爷爷奶奶一起包粽子。田碧芳 供图

志愿者和团场的爷爷奶奶一起包粽子。田碧芳 供图

  来到我们宿舍,一场包粽子大战拉开序幕!包的包,绑的绑,麻利的动作,一看就是“练家子”。大家有说有笑,包的热火朝天。一位爷爷说,两个小丫头这么远来当志愿者,等粽子包好了,一定得多吃几个,吃饱了不想家,大家也都附和着说。桌上包着,锅里煮着,奋战近三小时,盆里的8斤糯米见底。

  这时,小伙伴给老人们泡好了茶,锅里的粽子也可以起锅了。小伙伴建议大家拍一张合影,老人立刻撤走了一部分;说要采访一下,让大家对着镜头说上几句,这下大家跑的比兔子还快了。“逮住”走在后面的两位奶奶,一位说自己不会说话,不知道说啥;另一位说,自己只要一对着镜头就激动,心脏病就会患。说因为心脏病进医院了,今天上午还输了液,说着撸起衣袖,给我们看。奶奶竟是带病来帮我包粽子!!我一时错愕,内心五味杂陈。

  本想请他们喝上一杯茶,吃上几个粽子再走,可是他们神速地来,又神速地撤了。桌上的茶水与锅里的粽子无言,脆弱的心灵似乎受到了小小的伤害,无声地哭泣着,不明白自己为何这般不受待见。奶奶说,兵团人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目的聚在一起也是缘分,大家互帮互助应该的。

  送走了爷爷奶奶,宿舍里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只见小伙伴坐在桌前,盯着包好的粽子静静地发呆。

  (作者:田碧芳,2016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毕业于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新闻影视专业。喜欢美景,美食,美文。来新疆,为了寻大都市之外的诗意与远方。现服务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五师84团新闻中心。)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