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15 16:2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2017年4月,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思静被推选为2017年团中央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典型事迹宣讲团成员,先后赴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安徽、甘肃的20余所高校进行宣讲及交流。
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思静参加2017年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典型事迹宣讲活动。图为活动现场。王思静 供图
大家好,我叫王思静,这是我毕业1年后再次走进大学校园,兴奋之余难掩感动之情,迎面而来的一张张可爱清纯的面孔仿佛又把我带到了大学的美好时光,现在我越发相信这世界存在着一种神奇乃至不朽的力量,它叫青春。我们从美丽的新疆,跨越祖国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来与大家相见,在新疆维吾尔语互道问候时,我们常用“亚克西”来回答,翻译过来即为“好、很好、很棒”等意思,大家可以跟着我学一下“亚克西”,一起让我们第一次的相遇变得更加温馨亲切。
初识
6年前,我从山东远赴新疆,就读于新疆医科大学,开始了学习中国传统医学—中医的旅程。还记得那年18岁的我,真的是年少、懵懂、天真,也许和在座的你们一样,一说到新疆,脑海中联想到的除了沙漠、戈壁、马、骆驼,还有就是偏远地区不包邮。这是我18岁时对新疆这边土地的认知,不曾想到的是,自我2011年踏上新疆这边土地之后,过去的认知就立即轰然坍塌了,因为到了新疆后我发现这里高楼耸立、经济繁荣、百姓富足、安定祥和而且也包邮,在我开始了5年的学习同时,也开始了我贴近新疆的神奇探索之旅。
在新疆就读的5年,是我快乐成长的5年,更是我锻炼砥砺自我的5年。不仅在学校做了大量的学生工作,也曾担任新疆医科大学学生会主席等职务,还多次走进社区、农村开展医疗体检等志愿服务活动。在这一次次行走在天山南北的过程中,逐渐锻炼了自己,更加相信志愿服务乃至青春的力量。
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思静走进和田参加义诊活动。王思静 供图
于是,就在1年前,在毕业前夕,在我意识到医疗、教育需要在南疆基层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后,我毅然选择参加西部计划,去到和田地区成为了一名支医、支教的志愿者,进行我未完成的工作,而此处的和田正是大家脑海当中所浮现的那个在新疆最南端的沙漠城市、盛产和田美玉的地方。
也许,你会问?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心中生起了很多疑问。你会问我:新疆那么远,你为什么要去那里?因为新疆是个好地方呀,那首大家耳熟能详的《新疆是个好地方》正是唱的大美新疆。丝路上的声声驼铃、天山南北的秀美风景、大漠深处的楼兰古城、香飘万里的瓜果,已足够让我心驰神往,一往情深。再说,新疆也不远呀,在这交通发达的今天,什么样的距离才算远呢?我们去英美法、新马泰不也是说走就走吗?
也许你又会问:那里是否安定团结?我只想说:破坏和谐的只是极少数人,这里村庄安详宁静,这里的各族群众是那么的淳朴热情。新疆各族人民也绝不准许有破坏他们幸福稳定生活的这极少数人存在。如果你到新疆来旅行,当你累了渴了,随便走到一户人家,迎接你的将是热情的拥抱和尊贵的礼遇。有多少内地的旅行家、摄影师与这里偏僻村庄的乡亲们因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你还会问我:为什么将目光投向了西部边陲沙漠腹地的医疗与教育?这个“为什么”源于3年前。3年前,作为自治区大学生骨干暑期“三下乡”总队的一员,我第一次到和田开展医疗相关的志愿服务。在这里,我看到了,村落林立却常有几十里之遥;在这里,沙漠、戈壁是最平常的存在;在这里,我也看到了落后的医疗技术与亟待提升的卫生观念;在这里,“居民有病不就医,应住院而不住院”的问题就像其他地区的农村一样普遍存在着。
支医
作为一名医学生和未来的医务工作者,我觉得自己有义务帮助这第二故乡的乡亲们。所以,我和队员们利用自身优势,在县团委的带领下,几乎每个周末都行走在和田县各乡镇的“巴扎”上,进行全民医保、全民体检、医疗保健知识以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等内容的宣讲,发放各类宣传手册和爱心衣物。“巴扎”大家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巴扎”在维吾尔语中是“集市”的意思。之所以选择在“巴扎”日开展活动,是因为人员流动较大、覆盖面广,能让更多的乡亲们更直接的受惠。这一年,我们在“巴扎”活动中发放宣传手册和爱心衣物超过10000余份,面对面服务群众超过20000余人。我们每到一处,都得到各族群众的欢迎,这种把知识化为力量、用青春浇灌土壤的感觉真得很让我们这些志愿者自豪与感动。
支教
今天,在这里,我其实更想和大家谈谈支教。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一说到“支教”,大家想到的是哪些地方?大家脱口而出的一定会是四川、贵州、云南的贫困乡村地区,但上述所讲到的地方,我们与孩子们是可以用汉语来沟通的。可是在新疆的沙漠腹地,有数以万计的孩子,她们的母语是维吾尔语,她们听不懂汉语,她们的课本是需要翻译的,她们的大纲、她们的课程是需要另外精心设计的。为此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提升教育硬件设施,但我所行之处发现的是:这里最缺乏的是一线的教育工作者,这里需要大量的青年才俊来充实我们的教师队伍,来满足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望,去培养孩子们建设家乡、建设祖国所需的各项能力、素质。看到这一切,以及了解到来自基层教育的真切呼声后,去到基层做一切力所能及的教育建设,这种身体力行,就是“支教”的意义与强大力量。
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思静为孩子辅导功课。王思静 供图
大家一定从电视媒体上看到过偏远山区那些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神,但今天我要讲的是一个在祖国边疆乡村我所遇见的孩子。那是一个周末,走在农村小道上,寒风中映入我眼帘的是一个维吾尔族小男孩,他坐在路边,只穿着一件薄薄的毛衣,黑乎乎的小手,握着铅笔,在方方正正的格子里扭扭曲曲地写着“一、二、三”。他写得很认真,看到我们靠近,他的眼中没有一丝畏惧,反而主动给我们看他写的字。眼前孩子不畏寒风认真学习的样子,更坚定我做好支教的决心,孩子需要我们,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带孩子们进入一个新天地。我一直记得他那双眼睛,就像这里千百个孩子一样,充满着追寻知识的渴望和坚毅,闪烁着不一样的光亮。无论在课堂还是在田间,从孩子们的眼神里,我看到的是真诚,看到的是梦想,看到的是满满的希望。
在这里,每周一,鲜艳的五星红旗都会升起,嘹亮的国歌响彻操场;在这里,爱国主义教育比内地更浓厚;在这里,朗朗的读书声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在这里,孩子们的眼睛无比透澈;在这里,各族人民无比热情。
时间飞逝,当我此刻在跟大家讲述我的志愿经历的时候,一年的支医、支教也即将结束,不舍与眷念之余,我难以忘记在这里我所遇见的人与事,他们赋予我一种源于生命的感动,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平凡但却意义十足的事情,这种播撒爱、奉献青春的感觉我将一辈子铭记在心。我在西部生活学习了6年,其中全心全意在南疆和田志愿服务了1年,“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对我而言已然不再是一种口号与呼唤,而是一种成长的力量,时刻催促着我向前、向前,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朋友,与我一道,共赴西部,共享青春!(新疆医科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