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一个留疆大学生的内心独白:有志男儿走边疆

 

2017-04-25 09:1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我的家乡远在“千里之外”,是被誉为“水浒故里”的山东省郓城县,素有“水浒一百单八将,七十二名在郓城”之说,我自小听着梁山好汉聚义的故事长大,故而骨子里有一种男儿志在四方的向往。

  从3000公里外的山东到新疆,说起这段缘分,还要从2013年大学毕业说起。毕业前夕,共青团中央号召大学毕业生“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从事基层志愿服务。一是为了响应团中央号召,二是对新疆一直心神驰往,我毫不犹豫的报了名。经过组织的层层选拔和考量,最终我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2013年夏天我跟随大部队一起踏上西行的列车,向遥远的新疆进发了。

  对于我远赴新疆志愿服务一事,家里自是意见不一,唯独父亲力排众议大力支持,他说:“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应该出去闯闯,到外面历练一下,支援边疆建设是有意义的事儿”。关键时刻他的一句话有“力挽狂澜”、“扭转乾坤”的魔力。父亲是一个老党员,历来秉持坚定的党性修养,兢兢业业工作了大半辈子。最令我自豪的是父亲的党龄比我的年龄还要长。来到新疆后,听母亲说起我背负行囊离家的那天,快五十的父亲居然哭得像个孩子。那一刻,我真切体会了那句:“儿行千里母担忧,父亦担忧”!也就从那刻起,我读懂父亲内心是脆弱的,更是柔软的,尽管他一向严肃,不苟言笑,事实上,父亲内心并非坚不可摧。

图为王艳近照。王艳 供图

图为王艳近照。王艳 供图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167团是我志愿服务的开端,九师是“龙珍精神”和小白杨文化的发源地。印象最深的是师团委对我们进行的红色信仰传统教育,当时组织全体大学生志愿者祭扫孙龙珍烈士墓,参观小白杨哨所,听老军垦讲屯垦戍边的历史和故事。由此,我知晓了阎维文老师演唱的军旅歌曲《小白杨》背后的故事,就源自于小白杨哨所。

  一直有个困惑不解,当时是怎样的力量,促使孙龙珍不顾身怀“六甲”,甘愿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捍卫民族尊严,积极投身战斗直至中弹牺牲?是怎样的精神,在支撑哨所旁紧握钢枪的战士和挺拔的白杨屹立边防?是怎样的决心,激励老军垦们奉献青春热血而默默屯垦戍边,甘做不穿军装的战士?我思考了很久,难道是信仰吗?对,就是信仰。经过一番红色革命教育和熏陶,使我对兵团和兵团精神有了深刻的认识,同时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志愿服务新疆的决心。

  如今,昔日的小白杨已经长成参天大树,军垦战士屯垦戍边的精神历经数十载,依然代代相传,而“龙珍精神”更是潜移默化感染影响着四方有志儿女。耳畔时常回响起那熟悉的旋律:“一棵呀小白杨,长在哨所旁,根儿深,干儿壮,守望着北疆......也穿绿军装,同我一起守边防……"

  2016年2月,我考取了自治区“天池计划”,随后被组织分配至木垒县博斯坦乡工作。这是一个民风淳朴、多民族融合的乡镇,各民族同胞之间相处融洽、团结友爱、氛围和谐。博斯坦乡总人口5035人,有维吾尔、哈萨克、回、汉、乌兹别克族等7个民族组成,汉族比例仅占总人口的7%,初来乍到的我,自然便成了大家眼中所谓的“少数民族”。

  由于我之前几乎没有与少数民族同胞接触的机会,对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一无所知,加之语言障碍使我初到博斯坦乡感到惴惴不安。为了尽快能融博斯坦乡这个大家庭,我主动跟同事学起了民族语言,从日常生活用语开始,一字一句认真学起,同时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时间匆匆而过,之前不习惯的,如今都成了习惯,之前不适应的,如今都已适应良好。就这样,我每天与各族同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从陌生到熟悉,彼此之间增进了了解,也加深了感情。

  全疆各地“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我也有幸结识了我的维吾尔族“亲戚”---夏扎旦木姐姐,当远在山东的母亲听说我在新疆结对了“亲戚”非常高兴,念叨着到了夏天,要和父亲一起来新疆“走亲戚”,看看我生活工作的地方。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