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感悟:用心投身支教 用情筑梦西部

 

2016-11-05 10:3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抬头望向窗外,看漫山绿色,并无异样,叹支教岁月悠悠。低头翻动日历,觉察霜降已过,立冬将至,才明白,呀,原来现在身处南方。转眼间,一个地地道道的北方汉子,已在这西南边陲,度过了两月时光。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每日清晨,行走在在森林覆盖率达72.2%的西林县城,呼吸着难得的新鲜空气,开始了一天的支教生活。从未想过会作一名人民教师,从未想过与一群年龄不相符的孩子们打成一片,从未想过离家两千公里生活一年,从未想过去适应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种种的未知,种种的恐惧,往往都在清晨的这一刻,都烟消云散了。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肩负重任的小王老师,竟在这陌生的环境里,已然得存安逸。

  “老师好”

山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合影。王馨誉 供图

山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合影。王馨誉 供图

  初为人师,总回想起自己曾经高中时的老师们,他们的神态,他们的言语。“三尺讲台,一支粉笔”,高高在上,不苟言笑似乎应该是一名人民教师的常态。穿梭在教室的走廊里,一句句“老师好”、“老师吃饭了没”、“老师穿这么少不怕冷啊”,瞬间又将我打回原形,回答道“你们好”、“吃过啦,你们吃了吗”、“没事,老师皮厚呦”,原来,在生活中,孩子们和我们都是一样的,曾经内心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迷茫与误解,对讲台这个区域的敬畏与逃避,随着与孩子们的相处,渐渐荡然无存,我们,已习惯做一名教师。

  “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孩子。”身为教师,一定要为了孩子。古往今来,教师都是神圣的,教育是民族复兴之根本,同时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最佳渠道。处在贫困山区,且文化水平落后的地方,所导致的教育资源匮乏问题也日趋显著。孩子们的家庭基本都是当地农户,平均每个班的同学都是来自壮族、瑶族、苗族、布依族、白族等少数民族组成的,不禁慨叹中华传统文化之魅力,将众多民族紧紧凝聚在一起。每日面对着一张张渴求知识的脸庞,还有像自己少时那样的顽皮捣蛋身影,甚至是懵懂爱恋的小纸条、侠骨柔情的古龙小说,昔日的点点滴滴,林林总总跃然而起,对比少时的自己,回想往常的读书,为了孩子们的未来,确要认真负责了,肩上的重担也越发明显。于是乎,6个班的课程任务,教育扶贫相关课题,校园文化活动建设,优秀项目申报等种种工作担了起来,现实的疯狂,总要对得起理想的丰满,“埋头苦干,教书育人”默默地刻在了自己床头的墙上。

  “我很佩服你们支教老师呀”

图为山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王馨誉在课堂上。王馨誉 供图

图为山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王馨誉在课堂上。王馨誉 供图

  这句话是当地一位县委干部在交流座谈中和我说的,听得此话时,内心未有得意从容,更多的是任重道远。说起支教情怀,那还要从大四那年选择研究生支教团说起,从报名到入选,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从准备到出征,却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仍在享受着大学生活的惬意与舒适,仍在沉浸着象牙塔下的安静与美好的我们,似乎忘记了即将背井离乡两千多公里。就这样,感觉着两手空空,感觉着仍缺历练的我们英勇出征了。都还没来得及与母校挥手再见,还没来得及与家人道声保重,还没来得及与恋人依依惜别,就接下了志愿服务队旗。但那一刻,满腔的热血伴着青年志愿者歌已然变成了一种情怀,西部在召唤着我。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