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手机里播放着齐秦的《外面的世界》,曾几何时我的老师也同样和我讲过: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看着自己写的教案,突然有些不知所措。孩子们,害怕面对你们渴望的眼神;孩子们,我到底能为你们做什么呢?我害怕,我害怕就算把我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你们,还是不能帮你们剪断命运这条绳索。
一所山区小学躺在大山的皱纹里,一个小男孩背着一个破旧的书包,在夕阳的余晖里,仰头注视着操场旁边旗杆上那面迎风飘扬的国旗,他在想什么?可能是今天有没有完成课堂作业,更可能是心中天安门的样子······
对面的山坡上,一头牛正吃着草,一个孩子坐在旁边,手里拿着根棍子,痴痴的望着远方,似乎在寻觅着什么······
从小就在泥巴里长大,没有太多的疼爱,山窝里的那片土地就是他们的乐园。累了,大地就是温暖的床;渴了,山泉水就是清凉的饮料。单薄的衣裳,黝黑的脸庞,也许你们感叹他们生活的艰苦,可这些对他们来说算不了什么。当你面对那一双双渴望的眼睛,就知道他们最需要什么了。他们把太多的梦想寄托在仰望的天空。
记得前几天,我给二年级的小孩上课,我让他们说出心中的梦想。其中一个小女孩告诉我,她的梦想是不要长大,不长大就能一直一直上学。当时我挺纳闷:长大和读书没有冲突吧?我小时候总期盼自己快点长大,长大了就能上高中、上大学,能到更远的地方去,去看那些美丽的风景。后来我才知道她为什么会这样说。我忘了这是一个傈僳族山区,在山区女孩是不用读太多书的,这里的女孩长到十五六岁是要嫁人的。我的心像刀绞一样。同样是女孩,我小的时候不用思考这样的问题,就算现在也没人逼着我嫁人。我可以干自己喜欢的事。
现在的女童是未来的母亲,母亲的素质关系到下一代的素质。也许很多年以后,女孩会让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吧,就当是替他们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我希望这个“也许”是成立的。我能做的真的很少。那些在他们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是很难改变的。
没有统一的校服,孩子们干枯的头发,破旧的书包,还有脚上的泥鞋,都在诉说着孩子们的艰辛与不易。可这丝毫没有减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小小的校园里,孩子们各自怀着自己的梦想。贫困并不能阻挡他们前进的步伐,身处贫困的他们却充满了一股强烈的求知欲。
学习也许能让这些孩子看到走出大山的希望。为了走出这座大山,为了到远方的城市去闯荡,为了脱离像祖辈一样的文盲······而刻苦学习。
这就是大山里的孩子们。(作者张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