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我初入大学校园,成为一名新东华人。时节如流,青春正好,七年大学时光告诉我,经历就是收获,奉献就是成长。正值青春的我们,只有到基层中去、到实践中去,才能真正知道所学的知识如何去发挥、如何去为社会作贡献。
回想起2020年8月,在一位远赴边疆、参加西藏专招的同门师姐的感召下,我在本科毕业后,坚定地选择了参加研究生支教团,成为一名支教教师,在遵义收获终生难忘的支教时光,如今那段“初为人师”的日子又浮现在眼前。
在孩子们眼里,我们是从“大城市”里来的“大哥哥”“大姐姐”,因为书包上的恐龙挂件,有的孩子喊我“恐龙老师”,又因为名字里的“好”,我也荣幸升级为孩子们的“好老师”。
第一次“硬着头皮”走上讲台于我而言也是挑战。“孩子们听不懂怎么办?”“我只比他们大六七岁,孩子们会听我的吗?”一个又一个问题压得我喘不过气,当时经常做的事情,便是在镜子前挺直腰杆,对着手机里的讲义反复练习。我相信,孩子们需要的,便是我的专业所长,即使咬牙坚持,也要把事情做好。
在一年支教的时光里,我们既是“老师”也是“学生”,通过不断学习与自我实践,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当孩子们的学科成绩从年级垫底一步一步跃升至全校前列、在全区榜上有名时,我第一次体验到了“被需要”的幸福,更让我明白了向基层学习、向群众学习的重要性。
在遵义,难忘的是每次考试结束后拿到奖状时兴奋的那张笑脸;难忘的是在离别之际,请班上所有同学喝可乐,告诉他们,你们的好老师要走了,孩子们脸上的不舍。
这里,有最可亲的同事,是他们让我从初来乍到的“外地人”,愿意把遵义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是他们用一年的时间让我知道,怎么样才能做好一名真正的老师——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这里,有我们生活的这片“新世界”中最可敬的一群人。
“每一个优秀的人背后都有一段沉默的时光,那是付出很多努力却不一定有结果的日子,我们把它叫作扎根。”22岁的我,跟随着“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号召,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份“支教答卷”。同一直深耕在基层的英雄相比,我们做的可能真的微不足道。可支教就是一场接力和赛跑,我们的努力会在不久的未来,越过山脉,跨过星海,在遵义这片沃土之上遍地生花。
东华大学用“崇德博学、砺志尚实”的校训告诉了我如何成为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大学的青春时光也告诉了我,“俯下身来”是我们青年完成平凡学习、工作沉淀底气的土壤,“自找苦吃”才是我们青年的锐气真正该用到的地方。
今后无论走向何方,“扎根”的青春故事都将成为我们刻骨铭心的回忆和终身受用的财富。只要有一颗勇敢和热情的心,青春征途的远方必将是星辰大海。(东华大学第二十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