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陪伴是牵挂的印记

 

2022-11-09 09:22: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从河北保定市区驱车两小时,便到了坐落于大清河水系沙河上游的阜平县。任教于城厢小学的景丹阳第一次见到她的学生,就被他们热情的欢迎仪式所打动。孩子们对景丹阳的喜爱,让景丹阳“充满了幸福感”。

  景丹阳带着忐忑的心站上了讲台,恨不得将自己所学倾囊而授。学生齐丽水下课后抱住了她,小声地说:“我好喜欢你给我们上课呀!”景丹阳的心一下子就被她融化了:“这些学生似乎把老师当成了最亲近的家人,他们的肯定成了我们坚持下去的动力。”

  上课时,景丹阳发现齐丽水读课文时,嘴型总是没有跟着读音走。她悄悄地走到齐丽水身旁,告诉她下课来办公室一下。齐丽水蹦蹦跶跶地跑到办公室,一下子又抱住了景丹阳,好像万圣节索要糖果的“捣蛋鬼”。景丹阳把她往腿上一抱,温柔地问:“齐读课文的时候怎么没有跟着其他同学一起读呢?”

  “老师,课本上的很多汉字我都不认识。我爸妈都外出打工了,家里只有爷爷,他不识字,没人教我。”齐丽水低着头,小声地回答道。

  简单的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景丹阳。她思索片刻后,和齐丽水做了这样一个约定。“你每天都来办公室找老师吧,老师和你一起认识五个新的汉字。”听到老师说每天都可以来办公室,齐丽水别提多高兴了,直说“太好了!”在景丹阳看来,或许正是这个小小的约定,成了这个孩子热爱学习的不竭动力。

  由于孩子们的父母常年不在身边,远在1400多公里外的内蒙古科尔沁右翼前旗分团也遇到了同样的难题。他们所服务的学校,有同学已然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

  “老师,我不想上学了,想出去打工,找我爸妈。”这是一个同学和老师在国庆前夕说的最后一句话。在这之后,他再也没有来过学校。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陪伴,这名同学已经开始出现抑郁的倾向。

  “我们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研支团成员王梓赫决定,进行一次特殊的家访。初到这位同学家中,几位老师想尽各种话题,可他始终一言不发。直到王梓赫告诉他:“学校里的好朋友都非常想念你,听说我来看你,都托我带话,他们舍不得你,希望和你一起学习、玩耍。”说到同学们,他才慢慢地抬头,看了一眼老师。

  王梓赫赶紧顺着话题,这才和他取得了初步的交流。经过长达三个小时的交谈,孩子终于答应国庆放假后回到学校继续学习。“我希望支教不仅仅是教书,更是育人,我们要成为打开学生心门的一把钥匙,帮助他们走出阴霾,面向朝阳。”王梓赫说。

  和俄体中学一样,乌兰毛都中学也是一所乡镇中学。地处偏远,教育条件较为落后,学生基础较差,教学难度相比城厢小学和俄体中学更上一层楼。七年级只有一个班级,22名学生。

  第一堂课后,学生们就把研支团队员晁储同围了起来,争先恐后询问着老师的联系方式,和他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老师,您看我做的西红柿炒鸡蛋,可好吃了。”“老师,我刚看完一本书,里面的故事讲得太好了!”“老师,能给我讲讲您在北京的生活吗?”这群像“小棉袄”一样的孩子与晁储同分享着生活的点点滴滴,“我知道,我除了是他们的老师,还是他们的朋友。”

  陪伴、鼓励、分享,这或许都是牵挂的别名。在研支团成员们心里,牵挂是他们最深沉的情怀,来到这里,有了这群孩子,他们的牵挂便增加了一层。(北京林业大学研支团刘京奇)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