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故事 >> 正文

溺爱造就小小“女汉子”

 

2016-03-11 08:2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编者按:他,一个支教者,却忙里偷闲,常常下乡入户开展家访,用一支笔,再现了身边一个个留守儿童的不幸与坚韧,冲击并刺痛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感情。他用一篇篇简短而朴实,真挚而感人的故事,向人们揭开一个个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伤疤,向整个社会发出春暖花开般的希冀。他,就是王喜斌,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以及他的支教故事!

  支教故事:溺爱造就小小“女汉子”(8)

  “丛亚茹又跟班里男生吵架了……”队友小刘很无奈的向我说,听得次数多了,所以,一想到丛亚茹这个名字,脑子里立马就会出现一个小小“女汉子”的形象。用小刘的话讲:“她那一双滴溜溜乱转的眼睛除了上课,任何事情都会引起她的关注。她有时也很天真,就像小孩子一样围着你起哄,撒着娇让你跟她一起玩,但有时又好像很世故,可以把学校的所有事简而化之,轻松应付老师、应付考试,凡事只要认为自己是对的坚决不会道歉,有时甚至会强悍到和男生打架。”

  宁夏大学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和丛亚茹(右一)及其奶奶在一起。王喜斌供图

  一次从县城赶回学校,车子刚进村不久,透过车窗看见丛亚茹正在和几个男生“打仗”,俨然一个假小子,没有一个女孩子半点的“柔弱”,思绪不觉又回到了家访那天的场景。听她奶奶讲,丛亚茹老家在内蒙,后来随爸爸一起来到了宁夏,时运不济,爸爸得了一种奇怪的病,造成腿部残疾,走路不利索,常年和妈妈一起在外地打工挣钱,所以丛亚茹就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了,爷爷也在外“跑车”挣钱,经常不在家。聊天中得知奶奶的小儿子因白血病不幸去世,家里没有其他亲人,因此对小孙女疼爱有加,呵护百般,凡是由着孙子的性子来,时间长了,奶奶无微不至的爱让这个本可以温柔听话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小小“女汉子”,用奶奶的话说:“我把孙子惯坏了”。

  宁夏大学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刘庆楠和丛亚茹(右二)及其奶奶合影。王喜斌供图

  奶奶的溺爱也好、丛亚茹的“蛮横”也罢,或多或少都容易让人理解,但让人感到痛心的是缺失的父母的爱。在比较贫困的西部农村,爸爸妈妈们为了生计不得不远离家乡在外打工挣钱,留在家里的孩子教育也随之出现了问题,最近微信朋友圈流行一篇文章,题目叫“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你这辈子最大的责任,”不得不想,贫困的农村地区,家庭的生活和孩子的教育都是家长最大的责任,这个两难问题还需要我们全社会共同的思考并为此付出努力。

  (王喜斌,宁夏大学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正在宁夏泾源县下桥村下桥小学支教。)

  支教故事:请给马德亮一个微笑一个轻抚(1) 

  支教故事:用爱“敲打”班里顽皮孩子兰广得(2) 

  支教故事:“强势”女孩于彩霞的无奈(3) 

  支教故事:“小心眼”男孩李国伟的心事(4) 

  支教故事: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5) 

  支教故事:艰难生活中的“姐妹花”(6) 

  支教故事:寒门学子用百分改变命运(7)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