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6-13 09:2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曹东晓: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会长,汽车工程系研究生。曾获得“2011—2012年度清华大学学生社团协会优秀会长”、2011年清华大学学生“自强之星”、汽车工程系“星级志愿者”、“志愿标兵”等荣誉,以及国家励志奖学金、社团骨干奖学金、法士特社工优秀一等奖学金、公益奖学金等。
他曾是一名普通的清华工科男,在大一暑假抱着无数的憧憬与好奇远赴青海支教。归来时,志愿服务的收获和热情促使他寻找一个公益团体,继续实现他的公益梦。最终,这颗追风逐云的蒲公英种子在清华大学学生教育扶贫公益协会(SAEPA)扎了根,开始了公益道路上的学习成长。他就是“2011~2012年度清华大学学生社团协会优秀会长”曹东晓。
青海支教,公益梦想生根
曹东晓来自华北平原上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华北平原肥沃的黄土地生他、养他,滋润着他的成长。作为村子里走出的第一位清华生,曹东晓在进入清华园的第一天起便下定决心,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回馈这片生养他的土地。
在清华第一次跟辅导员交流时,辅导员的一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曹东晓:选择了清华就是选择了一生的责任。然而校园毕竟是一座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他对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仍然有限,他希望有机会能到社会实践中理解这句话。偶然的机遇,曹东晓在2009年的暑假参加了由校团委组织的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与9名队员一起远赴青海支教,开始了第一次“公益”与“责任”的探索之旅。
在青海支教的两周里,曹东晓倾尽全部的时间与精力去帮助当地的学生,希望以自己的绵薄之力为他们的人生开启一扇窗。而他每天的饭菜不过是单调的米饭与炒土豆,几张窄窄的板凳拼起来就是睡觉的床。他说现在依然怀念那段生活,因为那段经历让他了解到许多在学校无法获知的现实——在我们国家还有一些地区因为教育的落后而被孤立在社会发展大潮之外。支教中发生的故事让他的心中充盈着志愿的冲动与奋进的激情。
离别时,学生们不舍的眼神提醒着他:这里还需要他,还需要他做更多。于是从青海归来,他就坚定了这样信念:公益将会是他大学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加入SAEPA,在社团工作中坚定前行
青海支教归来,曹东晓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强烈的志愿服务意愿促使他加入了一个优秀的公益社团SAEPA。
“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这是曹东晓一贯秉承的社团工作理念,他要求自己要抓住每一个提升自我的机会。
2009年国庆假期,因为觉得自己刚加入协会,各方面能力都需要锻炼,曹东晓放弃了回家与家人团聚的机会。恰好协会的电脑传爱项目需要制作一个宣传视频,他便主动承担了这项工作。对于大学前几乎从未接触过电脑的曹东晓来说,这无疑是一项巨大的挑战。然而他不泄气,不放弃,从图书馆借阅了相关书籍,一项操作、一项操作地学习,经过5天连续奋战,终于完成了视频的制作,并帮助电脑传爱项目获得了校级实践银奖。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