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风云 >> 西部明星 >> 正文

秦豹:“我是太阳下的一滴水”

 

2011-05-11 09:1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秦豹,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道路与桥梁工程专业研究生,在他24岁的人生阅历中,以其坚韧的毅力奋斗求学,以其无私的奉献回报社会,以其务实的作风钻研科学,谱写着当代大学生青春靓丽的人生光彩。

  艰辛的求学之路

  2003年9月的一天,17岁的秦豹站在武汉理工大学的校门前,回想起过去艰辛而执着的求学道路。

  秦豹出生于安徽阜阳一个小村庄。家乡很贫穷,还常年遭受洪灾,而比贫穷更可怕的是落后。当时,村里人都不太重视教育,只有5个孩子上小学。秦豹家境贫寒,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却非常支持子女读书,他也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上学,天黑了才下课,小秦豹常常在乡间小路上一边奔跑一边大叫,以驱散心中的恐惧感。上学要经过一条没有桥的河流,冬天不小心掉到河里,衣服都结成了冰,他仍坚持上学。简陋的教室里,一条长木板垫几块砖便是课桌,他和同学们坐在地上上课。

  上小学的经历,令秦豹深感必须用知识改变命运,也从小养成了自立、坚强、乐观的性格。更重要的是,年长的乡亲常常说起:“修路、架桥、建学校,是人生中的三大善事。”这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信念。

  上高中后,秦豹从每天不到3元的生活费中省下钱来,每晚买支蜡烛,宿舍熄灯后继续读书。高考后,他被武汉理工大学交通学院路桥系录取。

  只身来校报到时,武汉理工大学热情地拥抱了这个心高气傲的少年。比起家境富裕的同学,秦豹的学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军训刚结束,他就找了一份家教的兼职,此后每个寒暑假都在武汉打工,就连每次过年也只是匆匆回家团聚两三天。发促销传单、卖花、在楼道和学院值班,当保安、卫生员、学工助理,甚至复习考研期间也在校图书馆打扫卫生。勤工俭学报酬和奖学金,使秦豹大学四年再没向家里要过学费和生活费,还供妹妹读书。

  学习和生活虽然有些艰辛,秦豹的业余生活仍十分充实,经常到敬老院、孤儿院开展志愿服务,或是和同学们一起参与社区义务家教等爱心活动。他的想法很朴素:“在家乡遭受到洪灾时,我和我的家人都受到过各界人士的无私帮助,我也应该为这个社会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重要的人生选择

  本科毕业时,面对着多家大企业的录用单和本校研究生录取通知,考虑到家里的经济条件,秦豹决定先参加工作,来到武汉市交通系统的一家单位。鉴于他出色的工作表现,单位破例允许他边读研边工作。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了。看着电视上抗震救灾的直播,秦豹流泪了:我该为灾区人民做点什么?他积极为灾区中小学生募集文具、图书、体育用品,更作出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次选择--到灾区当一名志愿者,让自己所学专业知识在最需要的地方发挥作用,让青春在基层闪光!

  当年7月,秦豹放弃月薪数千元的舒适工作,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抗震救灾专项行动,奔赴四川省汉源县,每天奔走在援建工地现场。

  在这里,秦豹住帐篷,蹲仓库,攀爬过海拔2000多米的绝壁,被工地滑落的石头砸伤过腿。一个多月过去了,光鞋子就穿坏了3双,瘦了5公斤。母校送来4000元慰问金,他却为汉源三中的贫困孩子送去满满4箱练习本、笔以及其他文具。在灾区的第一个中秋,秦豹和几个志愿者一起沿着绝壁,爬上海拔2000多米的古路村小学,给孩子们送去了图书、体育用品、书包和月饼,只是为了孩子一句“想尝尝月饼的味道”。他还主动承担起了古路村小学修缮的设计任务。

  在一次调查途中,秦豹看到当地许多小学生趟着河水上学,书包都湿了,便通过网络与香港无址桥慈善基金联系,终于争取到近30万元资金和物资,并组织了武汉理工大学5名在校学生和30多名志愿者,与香港10名义工一起修桥。他运用专业知识,带领团队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在马烈乡和后域乡各修建了一座“无址桥”,解决了近1300人出行难的问题。

  由于出众的工作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知识,秦豹被调到湖北省援建办工作,从志愿者变为工程师。他参与了近14公里道路和3座大型桥梁工程建设,主要从事路桥工程建设现场的质量、安全控制,对外协调以及工程计量工作。

  面对投资近3亿元的建设项目,秦豹谨慎至极,吃饭、睡觉,甚至做梦都在想着工程的事。他走遍了萝卜岗每条小道,对新修的公路每一段的路面有多宽、多厚、用了多少钢筋水泥都了如指掌。每天在修路架桥的工地上来回奔波10多个小时,却从来不喊一声累。有次在工地查看质量时,坡体突然坍塌,他来不及闪躲,双腿被石块砸伤,仍坚持工作。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