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19 09:2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从达拉特旗树林召镇向西南方向行驶,近40分钟的车程,便到了志愿者白永军工作的地方达旗共青生态园。
达旗共青生态园是中日、中韩青年沙漠绿化合作项目的乳名,自东向西再向南,环绕覆盖十几公里,恰如漂浮在金山上的绿色纱巾,为库布其增添了无限靓丽,为华东地区乃至亚洲东部封锁了无限沙源。
当我们进入这片基地,看到那婉转起伏的沙路,两边成材的大树还有成片的沙柳、沙棘、柠条时,所有人都会发出惊叹,啊?在我们眼里千年不毛的沙漠竟然也能变成如此神奇的绿洲?真是不可思议!我们不由会发出一些猜测,这要么是林业专家的杰作,要么是人民子弟兵的杰作,但万万不会想到这正是一个大学生志愿者实现他环保梦想的根据地!
白永军出生在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在草原边上长大的他不但吸取了像牧民一样追赶太阳脚踩黄昏的马背精神同时也历练了一身不怕苦不怕累的老黄牛精神。而他的心里也埋下了蓝天、白云、绿草地、牛羊、炊烟交相辉映,农民伯伯自给自足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记忆。
2006年,他作为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第一次看到了沙漠并领略了库布其的浩瀚,开始接触了中韩友谊绿化项目。刚开始他和别人一样对沙漠感到好奇和喜爱,在沙漠里疯狂的奔跑,脱光鞋子躺在沙坡上享受沙漠的友好甚至把一堆堆沙子装进瓶里带回家难以释怀,可是有一次他正和同事在沙漠边上的一户农家了解情况,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让他彻底改变了对沙漠的认识,他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内蒙人但是只有那一次才让他从根本上认识沙尘暴的厉害,在一股冷空气的控制下强烈的西北风恨不得把世界一下子翻个转,沉睡着看似平静的库布其沙漠也乘风作浪,顿时天连着地,地连着天满天扬沙失去了往日的友好。居住在沙漠边上的农家一片狼藉,屋里屋外一片漆黑,能见度不到10米,电线断了,羊群散了,房子的玻璃也只剩下一半了,锅里、碗里、水瓮里全部铺满了沙子……眼前的这一切延续了大约2个小时,却给了他无限的思索。也正是这一年,正赶上达旗团委在团中央、全国青联的支持下开始实施中韩友谊绿色长城沙漠治理项目,并创建了中韩青年沙漠绿化基地达旗共青生态园。他经过一番思考决定投身这项富有挑战性的事业并凭借自己在农村中长大的经验与工人同吃、同住、同拼搏,每天摸爬滚打生活在一起,开始了他植树造林,防风固沙,改善环境的励志行动。不知道的人都以为他是被一起雇来的工人,后来才逐渐了解到他是一名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由于他年轻又随和大家都叫他小白,他干活的时候总是很谦虚,经常与工人们请教一些书本上没有或认为不合理但实地操作非常有效的好办法,所以工人们都很信任他,只要有任何想法都要和他说,他都会仔细琢磨,认真试验。有一次,项目地增添了新的树种樟子松,发现以前护理杨树用的带状沙障只能起到护理根部的作用,但是松树的叶子不像杨树那样抗风沙能力强害怕风沙的敲打,一旦刮起沙尘暴,刚栽的松树马上就会面目全飞,可是眼下买回来的几千棵樟子松不能就因这一点原因白白浪费,这该怎么办啊,小白这可着急坏了,他翻遍了所有治沙方面的书,拜访请教了治沙多年的土专家都没有答案,就在他多次琢磨没有结果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晚上他在基地临时搭建的蒙古包里听到收音机里播放奥运鸟巢工程,他灵机一动,哎!我们为什么不能给松树做个鸟巢工程呢?于是他一溜烟跑到沙丘上抱回一捆沙柳条,一会儿功夫编了一个上边小下边大的空柳筐,这下可好了,把这筐子套在樟子松上,既挡住了风沙对树枝和树叶的敲打又挡住了根部沙土的流失,而且成片看起来非常漂亮,从那以后我们就多了一种新的沙障--鸟巢工程。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