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人物风云 >> 典型人物 >> 正文

志愿者李叶秋:走进新疆和田“发现美宣传美”

 

2022-06-22 09:21: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新疆共青团”   

  如何用一个词恰如其分地定题我的故事,如何去描绘这近三年奇妙的经历?我冥思苦想无果。这三年,我以记者的身份体验过不同人群的人生,足迹踏遍和田。因而我将会把笔墨放在建设边疆的有志青年身上,希望通过我的镜头带大家去认识这个群体,去看整个新疆和田的发展与改变。确定思路,于是我当即拍案决定,将分享主题定为八大字“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李叶秋(右四)在喀喇昆仑山上拍摄边境派出所人物专题片

  西部志愿行,青春中国梦

  参加西部计划是我大三就决定好的事,我认为:“每个人来到这世上,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体验,我们都应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无限的自我。”于是,临近毕业时我毫不犹豫地报名了西部计划。

  初到和田时,面临着语言不通、气候不适、工作与生活调节困难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很快调整好心态,逐步适应当地的工作环境。在工作中我始终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准则,以极大的热情克服困难,顺利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今年我即将服务期满三年,为更好地服务西部,我选择留在和田,成为一名“留疆志愿者”。我会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负青春,不负众望,砥砺奋进,继续在祖国西部挥洒青春汗水。


录影棚工作照(右一)

  守好宣传口,扎根入基层

  我现在服务于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我的工作内容可用六字概括:发现美,宣传美。我具体负责摄制和田旅游宣传片、和田人物故事纪录短片、MV、专题片等,在校学习时积累的文化底蕴对我的工作大有裨益。2019年11月至2020年6月,我利用专业特长,积极参与制作了“和田地区十大景区”旅游宣传片及“中国·特种旅游——昆仑天路”宣传片共11个。视频从2020年6月中旬开始在新华网等多个媒体平台发布,粗略估计播放量达千万;2021年我参与制作了和田地区博物馆、达玛沟佛教文化遗址、墨玉老城三个4A级景区的旅游宣传片等;在今年我还参与制作了《领航》《一起向未来》MV等;同时,在新华网直播活动《冬游新疆——直播和田站》以及湖南卫视《与丝路打交道的人》节目中都出现了我的身影。

图片李叶秋在尼雅遗址拍摄

  作为一名参与宣传工作的青年志愿者,我见证了新疆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上取得的成就,而这都离不开在一线辛勤工作的广大基层干部的努力付出。在我的记忆中,有两次采访经历让我历久弥新。其中一位是“支边人”刘铭庭前辈,上世纪50年代他响应祖国号召来到新疆科研,发明了种红柳固沙、结大芸治贫困的办法,实现了“绿化沙漠、全面脱贫”的目标。2020年接受采访时,刘教授已88岁高龄,但他仍然希望能写一本书,将这60年在沙区的种植经验无私分享、免费发给农民。刘老先生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于边疆的无私大爱,令我在采访中感动不已。这次采访对我影响很大,让我对所有为祖国边疆贡献过青春力量的“支边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图片刘铭庭教授(世界治沙专家)及其妻子

  我看到,一批批基层干部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线挥洒青春热血,把成长写在祖国大地上,把温暖送到各族群众的心坎里,在和田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中实现了人生价值。通过三年来对这些扎根西部、建设边疆的基层干部的深入采访,我对自己的人生也有了新的思考和感悟。我和所有的基层干部一样,都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中的一粒沙子,流动、永恒。

  回首旧岁月,静心再前行


李叶秋(前排右二)与塔吉克族朋友

  “付出的所有努力,时间会替我们记住。”我认为做文化宣传工作的意义在于,要将自己抽空,走进整个历史长河中去,去俯瞰它、仰视它、感受它,提取它的精华,最后传播与传承。每次拍摄结束后,我都会静下心来复盘、思考。这三年的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对生命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建设边疆谈何容易,这片热土既需要理想,也需要勇气。谈起在和田的收获,我这样回答:“和田这片天地给了我很多的锻炼机会,我在和田志愿服务三年,未来工作上遇到任何困难我觉得自己都能轻松坦然地面对。”


李叶秋在海拔4969米塞力亚克达坂上采访

  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团百年庆祝大会上说:“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因此,青年党员应当如萤火一般,用青春燃烧梦想,以理想照耀中国。在祖国的辽阔天地里,希望能涌现更多的“我们”在黑夜里闪着光。

  (作者:李叶秋,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2019年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新疆和田地区融媒体中心。)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