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5-06 09:2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孙丽倩,女,1984年出生于河北,2006年7月毕业于河北石家庄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同年7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于阿勒泰地区,2007年参加自治区统一考试,成为富蕴县的一名“特岗教师”。
做好本职工作,牢记支教使命
2006年7月,大学刚刚毕业的孙丽倩在中国“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计划的感召下,带着将为人师的欣喜,来到新疆阿勒泰市切木而且克乡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她选择的学校是这个市的切木尔切克乡寄宿制中学,理由是这个乡缺少语文老师。切木尔切克乡没有城市的繁华、交通也不够便捷,但是,这里特有的空旷开阔、自然舒适还是深深地吸引了她。
在祖国的边疆上有了第一届学生,更是让孙丽倩感觉到由衷的欣喜和自豪。此后的一年,孙丽倩与22个初三学生同住学校,朝夕相处。为了这些孩子考入高中的愿望,她把所有的时间和心血都用在了孩子们身上,她与孩子们约定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一起努力。 农村的孩子纯朴善良,却受制于相对狭隘的成长环境。刚刚走上教师这个岗位,孙丽倩充满了工作的热情,强烈地渴望着改变学生的学业成绩。可是,很快她就在实际的工作中认识到,学生惯有的学习习惯,思维模式不是一番谈话或是几天、几个月可以改变的。因为带的是初三班,学生即将面临中考,孙丽倩也曾为学生的成绩不理想而苦恼灰心过。但是她没有放弃,而是减少责备、多多鼓励、增加沟通、耐心辅导。孙丽倩鼓励学生写周记,正确疏导孩子们的情绪,让他们集中精力学好功课。
扎根第二故乡
一年的志愿期结束后,孙丽倩并没有选择离开这片土地。是新疆特有的宽广消融了她内心的胆怯,像这清澈的蓝天让她不想离去。决定留下来的孙丽倩选择了另外一种形式的农村“支教”。2007年,她参加了自治区“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以报考科目第一名的综合成绩考入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喀拉通克乡一中,又开始了三年的农村支教生活。
在这个荒凉的农村,第一次展现在她面前的喀拉通克乡几排破败的土坯房子。她不是没有孤独、不是没有掉过眼泪、不是没有想过要离开、要放弃!她知道只要真的愿意,只要真的想离开她就可以转身!然而,她面对的是从15公里外的家步行为她带来一个馒头、几个包子或土豆的孩子们。孙丽倩坚守着,因为她明白选择了“特岗教师”这个岗位意味着什么,离开只需要转身的一瞬,留下需要的是真正的勇气。对这些孩子们,她付出的是同样的辛苦和爱。她跟着孩子们去家访,家长说“孩子上学这么多年第一次有老师到家里来,我们高兴”。也许这就是她人生价值的体现,更是使她最终能够坚守这个岗位的最大动力。
作为一个志愿者,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个到基层就业的大学生,孙丽倩经常教导自己的学生和被资助的孩子树立良好的心态和价值观,在了解了当前的就业形势后,她鼓励班级中成绩差的农村孩子上中专并且利用社会资源积极联系中专院校,让孩子学习一技之长,早日就业。经她走访资助的学生中已有一名孩子毕业于乌鲁木齐兵团技师学院纺织专业,就业于乌鲁木齐毛纺厂。
开展“麦田计划”,播撒一片爱心
2006年7月,孙丽倩和另一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王晶冰把“中国麦田计划”带入新疆,成立了“中国麦田计划”新疆分社。“麦田计划”资助贫困儿童的行为要求志愿者必须进行实地走访,以保证学生资料的真实性。作为“麦田计划”的志愿者和“新疆麦田分社”的发起人,三年来,孙丽倩一直坚守着,她的足迹遍布了阿勒泰地区六县一市的很多村落,教学和走访成了她生活的全部。她说:“一开始觉得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但是看到孩子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得到了帮助,拿到了资助款,我又深深地觉得他们是幸运的!他们今天的贫苦也许正造就着他们将来成功的品质,我觉得我也是幸运的。”
如今孙丽倩是“新疆麦田分社”的负责人。“中国麦田计划”在新疆共资助学生90人,各项资助款22万余元;在阿勒泰、伊犁、阿克苏等地的教学点建立“麦田图书室”15间,募集图书12000余册。发放书包、文具等120余套;发放各种体育器材300余件。作为新疆分社的总负责人,她常常感到自豪和感动,心中常常涌动着幸福的暖流。麦田已经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
在基层的这几年中,她不懈努力、踏实工作。她常说:“基层从来不缺乏机会,深入基层能得到更多的经验和锻炼,虽然基层的条件苦,但只要你能踏实勤恳的工作,用心体会收获,面对困难战胜困难,就能迅速成熟起来。当你给基层留下点什么的时候,心中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只有在别人没有开垦过的土地上,你才能收获更多沉甸甸的希望”。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