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风亭村:不挣扎一番就只能永无出路

 

2014-11-25 13:3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清晨的空气因雾气而更显浓厚,夹杂的草木香也由此更显浓郁,这一切仿佛早已奠定了今日出行的基调。2014年11月22日,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一行在小算同学的带领下,驱车前往其凤亭家中进行家访。

  九曲十八弯的颠簸,及遥远的路程让我们无暇顾及窗外的美景,即便那水墨画般的景致早已存于快门下。路上,为了加深对小算的了解、拉近彼此距离,我们尝试着和她攀谈。从对话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位非常乐观、坚强、努力的孩子。父亲因恶性肿瘤晚期重病不起,母亲身体欠佳,年近16的弟弟生性贪玩不争气,家里除了政府每月发放的救济金外,几乎没有任何收入,这一切的一切如重担般压在她瘦小的肩上,却没有压弯她嘴角的笑容。她主动和我们分享自己的想法,试着融入我们的谈话。从罗甸一中到凤亭的路程按正常车速约两小时,于我们而言,这两个小时因各种晕车导致的不适而显得漫长,但小算在过去的半年里,却坚持利用仅有的周日假期来回家校。由于班车每天只发一趟,中间仅停留十分钟,她为了每周能回家看父亲一眼,一直这样坚持着,哪怕是四小时的舟车劳累只换来匆匆一瞥。

凤亭乡凤亭村学生小算简陋的家。

凤亭乡凤亭村学生小算简陋的家。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图

  一路交谈,半睡半醒,历经两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抵达小算家中—凤亭乡凤亭村。对于从小在大城市长大的我们而言,面对这种土墙土瓦砌成的房屋还是头一回。家中只有零星的必需品,简单隔开的一厅两室和一几近坍塌的厨房。就在这么简陋的房屋中央,墙上贴满了小算从小到大的奖状,可见她多么让家人引以为豪。见我们到了,家中亲戚赶忙出来热情招待,虽然语言不通,彼此却能从对方的眼神及面部表情明白一二。随后,小算带我们去卧室见了她卧病不起的父亲。50多岁的中年男子,因恶性肿瘤晚期而致胸前肌肉腐烂,全然不知我们的到来。小算说,父亲目前的情况比较稳定,每周回来她都能喂他吃一些米粉。但我们深知,肿瘤晚期,即便是再精湛的医术也回天无力,离开人世只是早晚的事。记得在路上,她曾跟我们说,父亲以前经常带他去湖边钓鱼,有时一去就是一整晚,直到第二天日出,可见父亲在她心中的重量。如果,有一天,他走了,她怎么办?

  中午,受家人邀请,盛情难却,我们留下来吃了顿便饭。新宰了一只鸡,端出了满满三碗自家酿的豆腐,盛上饮料,给予了我们对他们来说最丰盛的一餐。而我们,却不忍心吃太多,只是就着豆腐,夹了一两块肉,完成了手中的那碗白饭。饭桌上,小算在凤亭中心校当老师的伯母来了,她跟我们谈了谈小算和这边学生的现状。小算家是这边的低保户,自从父亲卧床不起后,家里没有收入,情况日渐恶化。最艰难的时候,连下锅的米都没有。全家的希望和重担都落在了小算身上,希望她能够认真学习,出人头地。读书成了她唯一的出路,也成了改变家族命运唯一的方式。其实小算这种情况,对于这边的学生来说,并不鲜见。家境贫寒,生活窘迫,这边的孩子除了完成学业外,还需要花费很多精力面对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打击。也许,只是一夜之间,生活的重心就倾向了另一个陌生而寒冷的角落。他们需要花费常人百倍的力气,去获得他人与生俱来的东西。但如果就此放弃,不挣扎一番,就只会永无出路。

小算的母校——凤亭中心学校学生的宿舍。

小算的母校——凤亭中心学校学生的宿舍。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供图

  饭后,我们和小算还有她的伯母一起参观了附近的凤亭中心校,也是小算生活过11年的地方,这里满载了她成长的回忆,而她也成了这块土地变迁的见证者。凤亭中心校由学前班,小学及初中部组成。偌小的校园,记载了多少学生十几年的光阴。学校由两栋教学楼和一栋宿舍楼组成,中央是远目及尽的操场,据说平时由于空间不够,都是不同年级轮流做操。宿舍内部拥挤地摆放着简陋的双层木架床,床上多是破旧不堪的床褥,好像许久未曾晒过太阳。教学楼内的桌椅,前不久换了新的,与破旧的木门形成鲜明的对比。由于当地十分注重教育,加之外界的援助,教学设施相对于以前有了很大完善。但在师资方面仍有很大欠缺。在一些更偏远的地方,一位老师往往要担任数科的教学,导致学生学而不专,基础教育太差,到了高中跟不上,如此恶性循环,教育的不均衡发展由此可见。小到一乡一镇,大到一个国家,只有把教育弄好,才是兴邦之本。

  在参观的过程中,路过学校饭堂,一师傅正在里面焊接设备,小算对我们说,他父亲以前就是干这一行的。似乎,对她来说,这已经是好久以前的记忆,而未来也不会重演。

  短短半个多小时的参观结束了,难得两天的假期,我们劝小算第二天再回学校,好抓紧机会多陪陪家人,她点头应许,并特地跑回家拿了外婆种的甘蔗让我们带回去,就这样我们结束了半天的探访。

  一路向北,我们踏上返回县城的路,凤亭家访所观所感,皆藏于心。来过,你才知道;看过,你才明白。 (华南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付协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