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故事:“小心眼”男孩李国伟的心事

 

2016-01-07 09:1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编者按:他,一个支教者,却忙里偷闲,常常下乡入户开展家访,用一支笔,再现了身边一个个留守儿童的不幸与坚韧,冲击并刺痛着人们内心最柔软的感情。他用一篇篇简短而朴实,真挚而感人的故事,向人们揭开一个个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伤疤,向整个社会发出春暖花开般的希冀。他,就是王喜斌,让我们一起关注他以及他的支教故事!

  支教故事:“小心眼”男孩李国伟的心事(4)

  李国伟是我校五年级(2)班的学生,他是班里语文学得最好的,因为他对语文特别感兴趣,不管在课上还是课下总会问一些超出小学生理解范围的问题,我乐此不疲地讲着,他也云里雾里地听着,所以比起班里的其他孩子,我更加注意他。

  班里有学生对自己带的课这么感兴趣,想想也是一件值得欣慰的事。可“好景不长”,慢慢我发现,这个学生在课堂不安分起来。他把做笔记的时间全用来和“左右邻居”说话了,爱说闲话是我不能忍受的,至于不做笔记,我也从来没计较。只要能理解,绝不强求学生做无用功,这是我为自己定的一条教学主张。

宁夏大学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王喜斌和李国伟交流谈心。王喜斌供图

宁夏大学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王喜斌和李国伟交流谈心。王喜斌供图

  事情往往不会这么简单,从他啰嗦的语调、抱怨的口气中,我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这个学生有点“小心眼”。一次发本子,他喋喋不休,抱怨自己的本子不好写;一次给班里几个感冒的女生倒了开水,他又开始抱怨了,说我“偏心眼”,不给他开水喝……是他性格的问题吗?还是有其他原因造成了他的“小心眼”,凡事有因,联系他“不完整”的家庭、想想他给我讲过关于他的故事,似乎能从中找到一点“证据”,虽然可能不准确,但我宁愿相信,并试着找一些“对症下药”的办法,以此来填补自私的“好奇心”。

宁夏大学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刘庆楠走进李国伟进行家访。图为家访现场。王喜斌供图

  宁夏大学第十三届研支团成员刘庆楠走进李国伟进行家访。图为家访现场。王喜斌供图

  说起李国伟的家庭,多少会让人有些唏嘘。对他来说,爷爷奶奶几乎占满了他所有的记忆空间,对祖母怀有深厚的感情,以至于听到奶奶去世的消息,他连假都没有请就跑回家了。父母离婚后不久,爸爸又重新组合了一个家庭,他们常年在外打工,李国伟只好又和90多岁的爷爷生活在一起了。还好爷爷身体硬朗,不需要他多大的照顾。新家庭很和睦,李国伟说他也喜欢这个家,后来的妈妈给他带来了一个可爱的妹妹,他说他很喜欢她。也许是我“多虑”了,我从他的眼神中,能够看出他没有说真话。他妹妹有一次没有来校上课,班主任叫来他问原因,他的回答是自己和爷爷住在一起,不知道妹妹为什么没来上课。家访那天家里只有他和爷爷,爸爸妈妈带着妹妹到“新外婆”家“吃席”去了。我问他怎么没去,他说自己不喜欢吃肉。我半开玩笑地说:“我不相信,你的心事我知道,”他低头半晌不语。我知道,这个小男孩还没有融入这个新家,可是他从来没有一点抱怨,新妈妈对他很好,我想,他应该很快就习惯新家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