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简介

 

2015-10-22 15:3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厦门大学(XiamenUniversity),简称厦大(XMU),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大学。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是厦门大学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的号召,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而组建的优秀青年志愿者组织。作为首批参加该项目的团队,自1999年起,厦门大学先后派遣了二十届共257名获得研究生入学资格的优秀本科毕业生参加支教团工作。经过十九年耕耘,支教团成果丰硕,已然成为厦门大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的品牌项目,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

  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服务地有三处。一处位于宁夏海原县,地处六盘山西北麓,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中卫市,东连同心、固原,南接西吉、会宁,西邻甘肃靖远,北靠中卫。海原县深居内陆,大陆性季风气候明显,其特点是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冬寒长,当地常年缺水,十年九旱,是国家扶贫重点工作县。一处是宁夏隆德县,地处北纬35度21分至35度47分、东经105度48分至106度15分之间。东望关陕,西眺河洮,南走秦州,北通宁朔;襟带秦凉,拥卫西辅,有"关陇锁钥"之称。另一处为内蒙古额济纳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是我国与蒙古国接壤的边陲小镇,地处巴丹吉林沙漠边缘,当地气候条件恶劣,降水少,春季极易产生沙尘天气,夏季天气炎热,冬季长且寒冷,是我国四类艰苦地区。在这样的支教点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队员们勤耕不辍,奋勇前进,自1999年至今,立足地方、发挥优势,扎实做好教育教学和扶贫帮困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999年至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立足地方、发挥优势,扎实做好教育教学任务。扶贫开发,教育先行。支教队员的首要任务是协助当地贫困地区开展基础教育。在教学工作中,支教队员们面对初为人师的种种困难,虚心向当地老师请教,以强烈的责任心和积极创新的态度开展教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受到同学们的尊敬和当地老师们的一致认可。作为受援学校之一的海原县关桥中学近几年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始终位于全县三甲之列。支教队员们带去的案例教学、互动教学等先进教学方法,广受当地师生欢迎并迅速得到推广。

  在课堂以外,厦门大学支教队员积极发挥自身的特长,因陋就简,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灵氧吧、辩论赛、模拟法庭、科技创新活动、心理情景剧表演比赛、新生入学指导、厦门风光图片展、“12.4”普法活动、“12.9”系列活动;帮助服务地学校组建了学生合唱团、礼仪队、舞蹈队、篮球队、国旗班、小记者团等,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为构建和谐校园贡献了力量。我校多名支教队员分别担任了所在学校的团委副书记、政教副主任和教务副主任,参与学校管理和制度建设等重要工作。

  1999年至今,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踏实工作、认真宣传,大力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为及时总结经验,更好地向社会各界反馈工作情况,2001年起,厦门大学支教队员先后编写了三十四期《支教简报》,定期向团中央、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等各级领导部门及主要媒体寄送。支教队员还结合专业和自身特长,以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等文艺形式将自己的西部感悟记录下来,并发表在《中国青年》、《中国研究生》、《中国大学生》等报刊杂志上。2007年,厦门大学支教队员叶楠出版了二十余万字的《把梦留住——叶楠西部支教纪实》一书,获得团中央、教育部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6年4月,支教团被邀请作为央视“同一首歌”栏目公益团队,借助同一首歌“我的未来不是梦——庆祝厦门大学建校85周年”大型公益演出作为平台,向全国观众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2014年7月,支教团宁夏分队接受中央电视台“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拍摄组的邀请,拍摄在海原的各项主要支教工作。同年8月中旬,央视十三套新闻频道《朝闻天下》对支教团进行连续两期的播出报道,产生了广泛影响。

  1999年至今,厦大研究生支教团积极争取、精心组织,大力开展助学公益活动。扶贫帮困也是支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远方”图片展募捐、公益捐书捐物、爱心义卖成为支教团的传统项目。近年来,支教团还举办了“山海相连,爱心传递” 、“大手拉小手,情牵西海固”、“同在蓝天下、圆梦西海固”—— 六一儿童节圆梦行动、“启明星一帮一”知心工程等活动,为宁南山区的孩子带去了厦大师生的亲切关怀。支教团的助学工作得到了云南爱心小站、穆斯林公益网等公益机构的友情支持,台商和海外华人华侨纷纷参与到支教团的扶贫助学工作中。2005年,时任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的赵勇同志率全国政协共青团、青联界别委员代表团到海原慰问青年志愿者,其中一名政协委员在与队员交谈后,深受感动,当场决定为支教团服务的关桥中学捐资20万元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2005年,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得知受援学校体育教学器材极度缺乏,特地从校长办公经费中划拨3万元用于支持当地学校建设;2006年到2009年,包括厦门大学党委辜芳昭副书记、副校长在内的多位学校领导先后率慰问团赴宁夏海原看望各届支教队员,并带去总计12万元的物资帮助各受援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支教团利用这些物资帮助当地学校改善硬件条件,相继建设了关桥中学上弦月运动场、广播站、凤凰图书角、南强体育角,海原一中文化长廊,贾塘中学医疗室,并为职业中学添置了急需的饮水设备和供暖设备。2008年,在福建省青基会和我校支教团的积极联络下,促成了福建企业捐资25万元在宁夏海原县兴建一所希望小学的重大项目。社会各界通过支教团为当地捐赠的物资总价值已经超过250万元,大大改善了当地受援学校的落后状况。

  厦大研究生支教团还在受援学校普遍设立奖助学金,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据不完全统计,历届支教队员共为6000余名贫困学生联系到“一帮一”资助,这些辍学儿童因此得以重返校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第十届研究生支教队帮助2名关桥中学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学生联系多方资源,解决了2名同学的手术费用,成功完成手术。

  1999年至今,厦大研究生支教团严格管理、务实创新,探索工作规范运行机制。厦门大学专门成立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领导小组,由校党委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团委、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教务处、招生办等相关部处负责同志为成员,出台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厦门大学实施办法》,指导研究生支教团的各项工作。

  在校团委的指导下,组建成立了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办公室。办公室在支教队员的招募、培训、服务、监督、评价、考核、表彰等环节都探索出了有特色的管理机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培训方案》受到共青团中央的充分肯定,并以《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重点项目实施简报》的形式全文转发至全国各研究生支教团参选高校交流参考。

  1999年至今,厦大研究生支教团成为学校重要的育人途径,成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平台。支教队员经过一年的支教生活,深入西部、深入基层,对国情、社情、民情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对人民群众有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丰富了人生阅历、增强了社会责任感。支教队员回到学校后,许多人担任了学校或者学院的主要学生干部;支教队员志愿服务经历和感受也成为我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案例。厦门大学每年在支教队员返校后组织研究生支教汇报团,到各院系举办巡回报告,讲述服务经历,弘扬志愿服务精神,传播志愿服务理念。在我校研究生支教团支教队员事迹的影响下,更多青年学子关注西部,踊跃投身志愿服务,涌现出西部梦想社团、爱心社等学生社团主动深入西部地区,开展支教帮扶活动;许多同学树立了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就业择业观念,积极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及服务福建省欠发达地区计划。

  十几年的拼搏,在团中央、教育部和厦门大学党政的领导下,在宁夏服务地回汉群众和内蒙古服务地蒙汉群众的关心支持下,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受到服务地学校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2005年支教团荣获“感动厦门十大人物”称号,从2006年起连续三年均被评为宁夏自治区先进支教集体,2007年获得团中央、教育部颁发的第二届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优秀组织奖。支教团内更涌现出了许多平凡而杰出的当代优秀大学生代表,其中40人次在支教工作中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第七届支教队员叶楠同学曾作为全国优秀支教志愿者的代表在2007年全国支教团培训大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他还受到时任福建省委书记卢展工的亲切接见并入选“海西青年先进事迹报告团”在省内巡回演讲。2014年,在中央电视台和光明日报社主办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大型公益活动中,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荣获“特别关注乡村教师支教团体”的称号。厦门大学积极为支教团成员搭建成长和服务的平台,真正把研究生支教团建设成为青年大学生服务社会的载体、青年大学生成长的载体以及展现共青团工作新风貌的载体。

  回首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展的十九年,也是厦门大学积极探索培养锻炼青年人才重要途径的十九年,是探索将其建设成为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载体的十九年。

  一个是祖国东南沿海的花园学府,一个是黄土高坡之侧的高山峻岭,虽然相隔关山万重,但却有一种力量将它们联系在了一起,那就是厦门大学西部支教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日月星辰,斗转星移。更替的是团队,而不变的则是这种精神。相信在一年不长的时间里,支教队员们将会通过无私的奉献去亲身实践、传递“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相信在厦门大学“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校训的激励下,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这个光荣的团体必将通过历届队员们的不懈努力,让青春的理想在奋斗中实现,让青春的价值在奉献中闪光,为祖国西部教育事业的腾飞做出自己的贡献!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