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情怀:刘家洼的孩子们带给我太多感动

 

2017-07-17 14:1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来自山西运城的郝鑫辉写着:支教,听起来总是那样的美好。而当自己亲身经历过后,方知其中的不易。来到了刘家洼,没有熙攘的人群,街道也是那样的冷清。不定时的停水停电,简易的饭菜,这一切似乎都在劝我尽快回去。

  走过一条条小道,来到刘家洼学校的教室,看着孩子们天真无邪的眼神,透露着对知识和外面世界的渴望。与他们四目相对的刹那,我知道自己到来的目的。感谢这一路上给予我们帮助的村民,民风的淳朴和对支教老师的尊敬,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心怀感恩。

  来自甘肃平凉的汝新佶感叹道:在刘家洼做实践活动,村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热情的房主周到地为我们安排食宿:宽敞舒适的窑洞、香甜可口的饭菜、冰镇凉爽的西瓜和其他新鲜水果;学校的老师详细地介绍当地的情况,为我们的实践活动出谋划策;学生们坚毅顽强,虽处在偏远的农村,但在眼睛里饱含对未来的憧憬。我们行走在村子里的小路上,可以听见几声犬吠和鸡鸣,可以遇见乘凉的村民向我们打招呼,可以看见小孩在在树荫下嬉戏。雁过无痕,叶落无声,村民的关心是具体而实在的东西,无处不在的守侯着我们。

  来自吉林敦化的孙熙廷这样写道:小的时候我总觉得支教以及支教老师和山区学生浓浓的情谊的故事是很遥远的事,是只有课文里才会有的事,如今我真真正正的经历了一次,也真正正正的感受到了支教老师对支教孩子的牵挂和孩子们对他们的支教老师的想念。在看到孩子们听我们几个大哥哥大姐姐讲大学、讲学习生活经验时认真的脸庞,听到郭老师谈起她这一年对娃儿们的思念和他们的约定而哽咽的声音时,我的眼泪开始在眼眶打转,最后不争气的掉了下来。虽然我们的这次看望并不能给他们生活上起到多大的影响,但我们衷心的希望他们掌握好自己的命运,努力读书,做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国家负责的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到外面去看看,努力的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和未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志愿者走访澄城县王庄镇当地群众。郭璋 供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志愿者走访澄城县王庄镇当地群众。郭璋 供图

  谈起刘家洼,到这里后发现,这里条件虽然一般,但风土人情却很温暖。在这里的每一餐都是我来陕西后吃的最幸福的一餐,因为这个是大娘用心做的最朴实的最真诚的饭,虽然我是个东北人,却很喜欢这里的窑洞。

  在刘家洼虽然只有短暂的停留,但这里的人,这里的土,这里的树,这里的田,这里的天,这里的一切一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这段经历是我今年夏天最宝贵的记忆。刘家洼,我会再回来的。

  来自湖南益阳的晏佳扬写下:在刘家洼的这几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陕西人民特有亲切和热情。我们居住的那户人家中的阿姨总是拿出最可口的饭菜招待我们,我们十一个人每次都能吃得盘子见了底。阿姨还特别关心我们床睡得舒不舒服,晚上热不热。在离家千里的刘家洼,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路上,遇见了不少的村民,他们都会热情地和郭老师打招呼,也会带着有些新奇的眼光看着我们,他们操着渭南的口音,聊着几句家常话,却可听出他们对郭老师的感情,对我们的欢迎。在一路上也碰到了郭老师原来的学生,他们有些羞涩的脸上带着灿烂的微笑,用笑容代替了那些客套话。他们的眼神里满是纯洁和天真。整个村庄都让人感到了人情味,路边的苹果树,田间的向日葵,马路旁的土墙,一个个挨着的庭院,每个地方都是那样自然,使人联想到白鹿原书中描写的白鹿村。正是淳朴的民风,自然的面貌才让我们还没有离开却开始想念。

  来自陕西渭南的肖美晨写道:这个小小的村庄,刘家洼,让人难以忘记。半年没有回家了,来到这就像回了次老家。住的家里婆婆热情的招待让我想起了奶奶,吃着家里做的馍馍,家常的菜,说着浓郁地方色彩的方言,发自内心的高兴幸福!我们十一个人的队,温暖感动。男生的勇于担当,女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一路上多少鼓励,多少欢笑,一路上顶着烈日,耐着高温,没人喊累,没人拖后腿,这就是集体!我想,我们努力了,微薄的一份力或许就会有大的改变。感谢!感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志愿者与刘家洼学校孩子们合影。郭璋 供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志愿者与刘家洼学校孩子们合影。郭璋 供图

  来自吉林四平的王天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快要离开时,我才发现,不知何时刘家洼在我心中的意义早已改变,我开始变得不舍离去。短短几天时光里我已收满满的感动,或许从我们将复习资料送到孩子们手上,他们渴望的眼神开始便已经注定这是一个难忘的旅程。在这段时光中,我感受到了刘家洼人对我们的关怀,他们毫不犹豫地将自家的水果拿出来招待我们,一日三餐看似简单但却饱含他们对我们满满的爱。曾经觉得平淡无奇的东西也开始变得万分珍贵。 刘家洼,这个地方,那些孩子带给我太多太多感动。这个夏天,那些经历,教会我成长,教会我爱。

  看着队员们写下的“走心日记”,我的嘴角不觉已经扬起,窑洞内的灯一闪而亮,随即水管里响起了积蓄一天的即将来水了的声音,队员们顿时欢呼雀跃,有的跑去给手机充电,有的跑去打水洗漱,有的甚至还给家里通电话说来电来水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郭璋,曾服务于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王庄镇刘家洼学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