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眼中的支教:在西部孩子翻开人生优美一页

 

2016-04-12 10:3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听说孩子决定到千里之外的云南边远贫困地区去支教,作为家长,首先想到的是,孩子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如饮食上的,环境上的,心理上的,思维方式上的等等。对于孩子的西部之行,作为父母心里多少有些担心和不情愿。在孩子走进那里生活一个多月后,从孩子的电话里得知那里的生活条件比想象的要好得多,孩子在那里深受欢迎。孩子说,在那里他每天都过的非常充实。作为家长,我们突然感觉到,那里其实是一个有温度的地方,不得不承认,站在原来的角度看支教确实有些肤浅了。

  人活一世,什么样的人生才算好。多赚钱,娶个漂亮的老婆,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想玩什么,就玩点什么,这样的追求,也许没有什么不对。但孩子们用他们的青春实践,告诉我们,人生追求的东西,决非那么简单,认识世界其实是很难的。支教确实与金钱、名利无关,但仿佛跟王石要登上珠峰一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何看待,那是不同人的视野问题。

  支教是体验人生意义的一种经历。一群孩子出生在偏远的山区,造物主赐予他们美丽的自然风光,同时也给了他们艰苦的生存条件。他们同样也有梦想,一样热爱学习,甚至更加珍惜学习。但闭塞的交通,让他们远离了在我们看来的文明。对此,如果简单地站在我们的角度,批评他们的家长目光短浅,不重视教育。但真正走进当地人的生活后,才发现这种看法,对他们来说是冤枉的。我们也应该知道,如果我们的孩子也出生在那个地方,也过那种生活,我们的孩子也是其中的普通一员,可能要做的很多事情还不如那人家。毕竟他们在那样的生活环境下,生活了这么长时间,他们做的选择,肯定比我们聪明得多。这不是聪明不聪明的问题,是知识类型的问题。因此,希望孩子在支教工作中对当地孩子的现实状况给予理性的看待,对人家现实存在的文明给予尊重。并且要适应得好,和当地人交上朋友。支教其实就是人的生活场景的急剧切换,我们的孩子会突然发现,同在一片蓝天下,我们的幸福其实比他们来的容易的多。这样的经历及对这种生活反差的反思,会让我们的孩子正确了解社会,学会感恩,更加珍惜自己目前的生活环境。这种人生体会是他们应该必须经历的。

  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云南省昌宁县合影。张博睿 供图 

  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在云南省昌宁县合影。张博睿 供图

  支教是责任教育的生动课堂。在支教生活中,孩子的角色是多方面的。对我们带队老师来说,他们还是学生,需要关心,爱护、指导。但对受援学校来说,他们是老师。这跟以往只是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老师这种职业会明显不同。当孩子被人叫老师的时候,发现这个世界上,自己童年已经成为了回忆,想到自己的言行举止会影响着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荣誉,更多的应该是责任。看到了自己能够帮助别人的价值,会觉得很快乐,人生很有意义。支教让孩子长大了,学会了吃苦耐劳,知道了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支教让孩子成熟起来,懂得了责任。支教改变他们自己的,要比他们改变别人的大得多。支教生活条件是苦的,但是收获是快乐的。这一年很值。

  支教更是独一无二的宝贵财富。团中央和学校给他们提供了支教的平台,这是他们离开校门的第一步。在这样的平台上,各级组织的关心,让他们时刻感受到了温暖。我们知道这种机会,不是人人都有。支教让他们感受到了责任、激发了动力,他们有时间,有力量,兴高采烈地燃烧青春梦想。支教,还是一种人文学习。过去觉得很重要,很在意的一些生活琐情,经历过支教后,会发现真的没那么重要。正如有的同学所说:“再昂贵的衣服,还不如村民送来的一颗白菜”。这与让孩子花钱去国外交流学习还不一样。这种体验,会让他们明白,人生的意义重在内心、在于人心。他们会进一步懂得,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和命运是息息相关的。这种组织安排,会让他们自己从内心上明白,要为自己负责,为家庭负责,为工作负责,为国家负责。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同前进,才是当代中国青年的正确方向,这更是一种特殊的收获。

  因此,与其说是去教,不如说是互相学习,支教了别人,也改变了自己。他们需要这样一份经历。相信他们再回到学校,会将基层工作经验转化为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同时更有利于他们攻读硕士学位及规划未来的职业方向。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功。

  格桑花是高原上生命力最顽强、最普通的一种野花,也是我们心中最美丽的花朵。希望孩子们在无悔青春的支教经历中,掀开人生优美的一页。那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终将会成为他们人生中美好的记忆。也许在他们离开服务地——昌宁的某一天,他们会说,昌宁,我一定会再回来的。 (作者为东北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张博睿的父亲)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