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翔宇支教随笔:底蕴之美 丹凤朝阳

 

2014-04-15 15:0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商於郡的后人们如今在广场伫立起商君的巨大雕像,左手握着书卷,双眼坚定地望着远方。我坚信这书卷便是使秦国富强的《商君书》,而商君所长久注视的便是那个曾亲自选址、命名的秦国都城咸阳。初春三月,广场上的人们开心地放着风筝,享受着花香与阳光,他们是否还能体会到曾经的先人们交出伟大商君时的怨恨与失望。

  始皇治下的焚书坑儒是思想的浩劫,四位秦国博士却因此成就了商山的青史留名。为躲灾祸,这四位儒生采芝商山,岩居穴处。秦二世而亡,豪杰并起,大汉既立,高祖刘邦听闻四皓大名,却始终未曾得见。欲废太子刘盈之际,忽见殿中四位耄耋仙翁,始见四皓真容,终不提易储之事。

  时至今日,秋日登高,采商芝佐食,我依然能感受到四位儒者的潇洒闲逸。“莫莫高山,深谷逶迤。晔晔紫芝,可以疗饥。”《紫芝歌》的韵律依旧。四皓墓坐落于丹凤商镇已逾千年,四周古树参天,绿草茵茵,朴实的三座坟茔安详地静卧着,如同这四位老人一般左右天子更迭却功成身退,绝迹山野。当地的乡民们多已忘却了墓主人的生平旧事,然而千年以来这里却吸引了无数骚人墨客,达官显贵到此吊唁。“卧逃秦乱起安刘,舒卷如云得自由”白居易的诗文包含着对高居庙堂、定国安邦后归隐上林、梅妻鹤子的向往。

  残唐五代,这里曾饱受过战争的肆意践踏,太祖黄帝黄袍加身,建立大宋政权仅仅迎来了两百余年断断续续的和平,南宋偏安一隅,金人的铁蹄却从遥远的草原一路南下。高宗黄帝自毁长城诛杀岳飞,国贼秦桧割地议和委曲求全,1211年终于丹凤棣花镇筑起金宋界碑,罢兵止戈。

  四百余年的光阴逝去,明末天灾频繁,女真复起,最终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李自成接过闯王的旗号曾南征北战,八进八出丹凤周围的商洛群山。潼关一败,更是在此辗转修养,东山再起,最终直捣京师。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又一个四百余年的轮回,以刘志丹、徐海东为首的红军农民领袖们携带着先进的共产主义思想,同样在这片群山中开花结果,建立起苏维埃政权,并为中央红军的到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棣花镇的宋金界碑旁,后人建立起的二郎庙里,“为创建陕西苏维埃政权而战”的标语饱经战火的洗礼,痕迹依稀可见。

  就是这片朴实的土地,这片连绵的群山,却钟灵毓秀,人杰地灵,居住过左右秦汉的先贤,见证过女真异族数次入侵的战争杀戮,回响过水旱码头、船帮会馆里清人驻足看戏的喝彩,孕育过农民起义的失败与探索,也承载过无数前往圣地延安探寻国之未来的足迹。

  历史的脉络竟如此清晰,丹凤如同时间老人一般清晰地记录着每一次王朝兴衰、华夏危亡的旧迹,这片土地上的先民们挺身而出的巨大背影长久地回荡在我的脑海,不图争名夺利,不求青史留名。我坚信,街道上闲逸的人群们身上依然流淌着先人们睿智、坚毅,敢于担当的血液,在下一个轮回之际定会成为新的弄潮儿,左右华夏的轨迹。

  名山胜川是自然之美,雕梁画栋是人文之美,相比之下,我更倾心于丹凤朝阳的美,这片土地积淀了厚重的华夏文明,孕育承载了无数的国家肱骨,这是历史的魅力,是一片土地与众不同的底蕴之美。遍访丹凤旧迹,便等于看清了整个华夏文明。(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五届支教团成员 张翔宇)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