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情怀:跨越山海赴你一年之约

 

2022-11-07 08:45: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你为什么来支教?”

  这是一年里听到过最多的问题。

  也是我用尽一年时间去解答的问题。

  第一课:“偏见”

  到达服务地后,我们的 “七彩假期”暑期公益课堂开启了支教初体验。

  有一天,一个平时害羞内敛的男孩表现得特别开心。下课时,他神秘地趴在我耳边告诉我:“老师,你知道吗,我爸爸今天要回来了!”

  从小在父母身边长大的我,心头一颤,甚至语塞,不知道该怎么回应孩子分享的这份快乐。我小声地说:“老师真替你开心。”

  这时我意识到,这一年我即将接触到的孩子,多数是像他这样的留守儿童,如何去关爱他们、陪伴他们,成为我来到这里之后的第一个课题。

  不得不承认,在与缺少关爱的他们接触之初,我更多带着恻隐与同情的心情。直到我过生日那天,队友瞒着我偷偷告诉孩子们,他们把用简单的白纸和黏土做的手工送给了我。看着上面用稚气的字体写的“我爱文老师”,我猛然意识到缺少爱并不是缺失爱,爱是深藏在他们心里的永恒,而他们表达喜欢的方式是那么简单、纯粹、热烈。

  孩子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我开始调整自己用平等的方式与他们相处,他们也用自己的方式教会我:表达真实的情感是多么热烈且幸福的事。在“七彩假期”中,我们设计了丰富的国学、手工、英文等课程,用丰富的活动去装点他们的七彩童年。在“周末课堂”上,我教给他们“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坚强品格,陪他们动手包饺子一起过冬至。疫情期间,“线上四点半”一对一辅导成了我们分享日常、交流学习的平台。

  从师生到朋友,我们跨越了地域,跨出了初见时陌生的偏见,相互学习一起进步。

  第二课:“过关”

  我学会了一个词儿,叫“爬坡上坎”,用来形容第一次成为老师的我再合适不过。

  作为语文老师,我首要面对的是实际教学中遇到的关卡。调整适应了上课的节奏后,一切教学工作慢慢步入正轨。在几次辅导和考试的过程中,几个后进生引起了我的注意。这些孩子基础差,家中变故较多,缺乏辅导,产生了畏难和厌学的情绪。

  我告诉自己对他们多一点耐心,在辅导过程中鼓励他们多说、多读、多表达,消除畏难情绪,激发学习兴趣。作业跟踪、电话家访、网课监督……疫情阻挡了前往服务地的脚步,也没有让我放松对这些孩子学习的关注。

  我想告诉他们,老师欣赏每一个奋力奔跑的身影,就算起跑落后,但他们的身后总有我这个老师在为他们摇旗呐喊。看着他们一点点地过关,对我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过关呢?

  作为支教老师,关注孩子心理健康成长成了我需要过的又一个关卡。

  班级里的孩子以留守儿童、父母离异的情况居多。在一次课外辅导时,我发现班里一个男孩因为家庭变故产生了严重的厌学情绪。那次交流中,我突然明白,给予陪伴与倾听,是我能够为像这个男孩一样的他们做的事情。慢慢地,更多的孩子愿意与我分享他们心里的声音,我也成为孩子们收藏喜怒哀乐的心情驿站。

  为了更好地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我参加了重庆市儿童基金会举办的“阳光童年”和“男生女生”两个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项目的种子老师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每一次破茧成蝶的成长都是一次过关,这个关卡有我陪着他们一起走过,一起成长。

  第三课:“再见”

  告别是我们在一起上的最后一课。

  一年时间转瞬即逝,这段支教旅程也悄无声息地走到了最后一站。临别之际,我将这一年的合照做成明信片,写上对每一个孩子的寄语送给他们。

  “好好告别”是我跟孩子们最后的约定。那节课上,看着用这一年的点滴制作成的视频,我和孩子们都流下了眼泪。

  “文老师你不是老师吗?为什么还要去上学?”

  “文老师,我会记住你的。”

  “文老师你还会再回来吗?”

  “文老师你也不能忘记我们。”

  孩子们的小脑袋瓜里总藏着许许多多可爱的问题,但藏不住一点点的喜欢与不舍。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自此以往,在西部,我多了一群心心念念的天使,多了一群终生难忘的牵挂。

  第四课:“回答”

  “你为什么来支教?”

  我想,关于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回答。

  我的回答是:

  选择成为一名支教老师,是一种“尘雾之微补益山海,萤烛末光增辉日月”的期待,是将小我融入大我的担当,是被需要时的幸福,是支教一次自教一生的成长,是再和孩子们一起长大一次的偏得,是走进他们之后的震撼,是迢迢千里只为守护一场成长的情有独钟。

  跨越山海,只为赴你一年之约。

  我们后会有期。(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文世贤)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