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绿萱支教随笔:我在新疆100天

 

2013-11-05 14:32: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志愿之心

  转眼到新疆已经三个月了,支教生涯也已经两个多月。一个月前,我在还坚持:生活是生活,工作是工作,我精确地把握着两者之间的平衡。

  真正改变我的是陪学生在医院的那个一整个晚上。家人不在,班主任不在,只有我和学生。吊针滴答滴答,学生终于安睡了,我却病了,身体虽然不舒服,但是悬着的心终于落定了。睡不着的夜里,我想我到底这是怎么了,怎么会一陪就是一整夜。我和很多人一样都知道志愿精神是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然而究竟有多少人懂得如何把这短短的八字精神转化成行动。志愿者不光要完成量化成项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怀有一颗助人之心。

  罗素说:“三种单纯然而极其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对于爱情的渴望,对于知识的追求,以及对于人类苦难痛彻肺腑的怜悯。爱情和知识总是向上通往天堂,但怜悯又总是把我带回人间。”每每想起这段话,我就遏制不住的激动。如果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只有怜悯,却不能帮助,那一定是痛苦的。那个晚上,我知道,因为真情二字叫我和学生都不再寒冷。

  师者心,父母心

  学校里,我承担了学校高三年级维汉双语班的英语课教学、担任了高一年级127个住宿女生的生活班主任。

  大学里,我一直在思考我未来理想的工作应该是什么样子的,答案是创造性的工作。现在,在学校里,在课堂上,这40分钟就属于你,课堂就是你的舞台,每个知识的导入都是你的创造,可以在学生身上明显得看见他们的成长,这就是我想要的工作。双语班的英语课是他们的第二外语,维吾尔族的学生学习英语有优势,但基础差,通过这两个月,我教会了他们怎样用英语简单地介绍新疆的地理位置、地形景点、风土人情、美食物产,教他们北京和世界各地的地标建筑,时间、星期、中外节日;还安排了学生课堂展示。这一个多月里,我失望过、感动过、生气过、流泪过,但是这些都无法掩饰我初为人师的快乐。开学到现在,课堂上,自习时,分别解答了学生的语文问题、数学问题、英语问题、物理问题、化学问题……我庆幸自己当初是个好学生,现在可以做一个好老师,刚走出校门的我终于有学以致用的初体验。

  生活中,我的124个住宿女生既是她的学生也是她的小妹妹,他们有困难找她寻求帮助,有喜悦忙着找她分享。新疆9月的早上7点天还没亮,气温跟白天相差十四五度,我就不得不去做那个狠心的人,叫他们起床、早操,只能嘱咐他们注意添加衣物。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养子使作善也。在课堂上,校园里,我们是老师,要传授知识,然而更重要的角色是榜样:要通过我们自己,激起学生的学习意志,帮学生建立信心,特别是在发现新疆的学生普遍走出去的意愿不强烈之后,更要有意识地去改变他们的观念;让学生通过我们,感受到首都的大学生活。

  三个月,太长,缓缓。三个月,太短,飞逝。人都说进化最慢的是人性,这点不错,特别是对我这种烦恼不挂在心上的乐观性子。但支教生涯对我来说却像是一场生活和心灵的狂风暴雨,我不光在教学生,也在教自己。学会让自己快乐地生活,无论身处何地,学会开动脑筋改善生活,无论环境怎样,学会去体谅他人,无论分歧多大。

  如果不成付出真心永远不知道感动的滋味;如果不曾经历失败就不知道成果喜悦的甘甜。未来很长,但我坚信:带着思考,带着希望、带着追求,我的学生他们的未来一定会因为我的存在而不那么一样。(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毛绿萱)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