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上海志愿者: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聆听跨越山海的志愿回响

 

2025-11-10 14:40:00   来源: 青年报   

包雨婷(左)与小伙伴在医疗器械展区开展志愿服务。青年报记者 常鑫 摄

  他们曾在西部大地深耕理想,如今在“四叶草”续写初心。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一场名为“跨越山海的志愿回响”的特别体验活动,让三名曾参加过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化身一日“小叶子”,在国际舞台上服务八方来客。从支教课堂到展馆展台,从西部山川到东海之滨,他们用脚步丈量青春的广度,也用行动诠释跨越山海的双向奔赴。

  从西部到进博:初心不改

  第八届进博会医疗器械展区中,灯光闪烁,人潮涌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博士研究生包雨婷的目光,在一台磁共振设备前停留了很久。

  “这是飞利浦首发首展的全景多核磁共振MR7700,首次将AI融入影像检查的每一环节……”包雨婷身旁的“小叶子”樊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正在熟练地介绍着。包雨婷作为曾经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当天在医疗器械展区体验一天讲解员“小叶子”的工作。

  她对这类设备并不陌生。但此刻,听到“术中超声”的应用场景时,她的思绪还是不禁飘到了新疆和田——那片她曾倾注一年心血的土地。在义诊途中,她曾遇到过一名肝肾功能衰竭的中年患者。那名患者曾在上海接受肝移植,辗转多家医院治疗,最终仍未能战胜病魔。

  “那一刻我第一次意识到,医学并非万能的。有时候,我们能做的只是竭尽全力。”她说。

  如今,站在进博会的展台前,面对全球最前沿的医疗科技,包雨婷有了新的感受。她与樊宁并肩,讲解设备原理与应用场景。“也许通过进博会这个平台,能让更多人了解前沿技术,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

  在另一侧的贵州馆,展台上色彩鲜亮的农民画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画里是熟悉的山村场景——梯田层叠、屋舍斑驳、妇女刺绣、孩童嬉闹——满载真实的生活气息。

  曾在贵州服务两年的赵阳,在体验贵州馆“小叶子”讲解员岗位时,瞬间就被这幅农民画夺走了注意力。站在画前的她向观展嘉宾介绍说:“我们以前帮扶的地方,也有妇女绘制这样的画作,经常能在室内陈设里看到这样的农民画。”

  赵阳曾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红桥街道志愿服务两年,主要的职责之一就是脱贫监测户的包保工作。那是全面脱贫后的第一年,返贫风险高,每一次入户都要仔细核对、反复确认。

  她仍记得陆奶奶,75岁,和四级残疾的儿子、年幼的孙子相依为命。第一次上门时,赵阳几乎一句方言都听不懂,只能一边笑着点头,一边对照表格填信息。陆奶奶用粗糙的手拉着她坐下,递给她一杯热水,用听不懂的方言唠了半天,眼神温热而真诚。

  “她的眼睛特别亮,好像不用语言也能交流。”赵阳回忆。后来每次入户,陆奶奶都在家门口等候,热情地和她打招呼。慢慢地,她开始能听懂一些简单的方言,还学会了几句贵州话,比如六盘水的地名,问老人“吃饭没有?”“孙子去上学了没?”虽然不是特别标准,但总能换来老人爽朗的笑声,连同事都笑称她成了“半个贵州人”。

  那一年,陆奶奶一家是为数不多能叫出她名字的包保户,他们用方言说出的那句“妹儿,谢谢你”,让她至今难忘。

  如今,站在进博会贵州馆展台前,在上外贤达“小叶子”隋冰冰的带领下,她为来宾介绍贵州的农民画、漆艺、苗药,还有酸汤、脆哨等美食,心里涌上一种熟悉的亲切感。“以前在六盘水,我们做的更多的是‘送进去’——把政策、服务和关怀送到基层群众手里。而今天在进博会,我看到的是‘走出来’,通过进博会让这么多贵州好物走向中国、走向世界,特别感动。”

  从进博到西部:播撒梦想

  三年“小叶子”,一年西部行。对上海师范大学的张嘉茜而言,她的两段志愿服务经历相隔千里,却像一根纽带的两端,因她简单而坚定的愿望,被紧紧地连在一起。

  大三那年,她第一次走入进博会的展馆,作为第五届进博会“小叶子”在场馆内服务。那时,她在学校公众号上看到研究生支教团开设的“云端看进博”课程——学长学姐通过视频连线,把展馆中的新奇展品展示给远在西部的孩子们。屏幕那头,孩子们看到“会飞的汽车”和智能机器人时瞪大的眼睛与惊叹的神情。“我当时就在想,如果以后我也能加入研支团,就一定要把这个世界带给他们。”

  一年后,她真的来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区坡洪镇中心小学,担任五年级班主任,开启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初到广西,现实比想象更艰难些。作为北方人,她一时难以适应山区潮湿的气候。宿舍在一楼,水泥地面常年返潮,窗框有些老化变形,衣物只能挂在窗棂上晾晒。那一年,她因水土不服频繁感冒,却依旧每天六点起床、备课到深夜,几乎没喊过一声苦。

  “这些都是我早就做好心理准备的。”她说,“能站上西部的讲台,就已经是一种幸福。”

  作为非师范生,她从零开始摸索教学方法。第一节语文课,她发现孩子们几乎听不懂开放性问题;课后,她主动听名师课、查教案、改教法。孩子基础薄弱,她又放慢节奏,一点点夯实。刚接手时,全班平均分不到50分,学期结束时已提升到65分以上。

  真正让她骄傲的,是那堂“云端看进博”课。她将自己熟悉的进博会“带”进了西部的课堂。孩子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低空飞行器、仿生机器人时,教室里爆发出一阵阵惊呼。一个叫小军的男孩盯着屏幕里闪着灯的低空飞行器,眼睛亮得发光:“老师,我以后也要开那种‘会飞的汽车’!”张嘉茜笑着回应:“那你要好好学习,保护好眼睛。”

  从最初的拘谨到渐渐熟络,孩子们放学后喜欢在她宿舍窗外喊她一起打羽毛球;离别那天,微信上满屏的“老师,想你了”。那一年,她在陌生的西部留下了最难忘的青春记忆。

  今年进博会,她又换上熟悉的志愿者服装,成为一名“三年级小叶子”。从最初的内宾接待员岗位,到后来的辅助管理岗位,今年她又跟随“小叶子”熊盈盈体验了一天小语种志愿者调度中心的工作。她接听外宾的求助电话,快速调度多语种志愿者,与他们一同赶赴现场解决问题。

  “这个岗位更考验临场反应能力。”她说,“有时外宾找不到展位,有时沟通存在障碍,必须立刻判断、协调、应对。”经过短短一个小时的培训,她已能在几分钟内完成调度、反馈、处置,保障整个小语种调度系统的顺畅运行。

  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被她焐得同样火热。“无论是支教还是服务进博,我都能感受到那种‘被需要’的力量。”她说。帮助外宾顺利观展,或是看到孩子燃起梦想,“利他带来的快乐”在她心里久久不散。

  而立志当飞行员的小军,仍会常常给她发消息,告诉她考试进步了几分。“每次看到他的消息,我都觉得,那些在西部、在进博会的日子,其实是一条连续的成长线。”张嘉茜始终记得,自己最初那个简单却坚定的愿望——让西部的孩子们,透过进博会这扇窗,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见习记者 王馨怡)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