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0-11 14:17: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中国青年团杂志”
晨曦掠过贵州的连绵群山,梯田苏醒了,村寨升起炊烟。新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背着行囊,踏上这片热土。政策为他们筑桥铺路,资金坚实落地,基层岗位全面敞开,培养机制环环相扣。他们走上田埂,走进教室、社区与安置点,在磨砺中蜕变,于奉献中闪光——这是一场跨越山海的青春奔赴,也是一次淬炼成长的深情答卷。
政策为桥:13360人的青春奔赴
13360人,2025年贵州西部计划再次扩容,其中,全国项目2051人,地方项目11309人。贵州省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邓永军算了一笔账:“每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全年补贴大概4.7万元,除去国家下拨的全国项目经费,贵州本省要拿出5个多亿元。”
“每年5个多亿不是个小数目,但各方面都认为这笔钱花得值”,团贵州省委书记杨云告诉记者,“如果从2003年西部计划开始实施算起,已有超过13.1万名大学生在贵州接力服务、奉献青春。这个数字几乎占到了22年来全国参与西部计划人数的1/5。西部计划的实施,让群众得实惠,让政府有收获,让青年快成长,这是我们不断扩容的最大底气。”
除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真金白银的投入外,团贵州省委联合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等部门,致力于扮演好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坚强后盾,“我们通过举办公益就业培训、提供创新创业指导,以及推动定向招录招聘等政策的有效落实,为志愿者的职业发展铺设道路。”杨云说。
团省委副书记李剑的办公室刚刚送走一拨团县委的客人,对方委婉中带着直白,“看能不能再给我们增加几个志愿者的名额,因为他们表现太出色了!我们的许多岗位都需要这样的青年。”这样的要求不在少数,“2019年我们启动扩容计划,当年就破万了,这些年持续增加,但依然供不应求。”岗位设置上鲜明的基层导向为项目扩容提供了坚实基础。“2019年,我们实施贵州省万名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乡村振兴基层项目,当年规模达到10000人;2023年,又启动西部计划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专项,规模进一步扩大到13000人。”李剑回忆道。
团省委统计数据显示,超90%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于县级以下岗位,其中3000人扎根全省953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成为基层治理的“生力军”。以2024年为例,3240名志愿者坚守乡村教育岗位,用知识点亮孩子的未来;787名志愿者投身健康乡村建设,守护群众身心健康;3833名志愿者助力乡村建设,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885名志愿者深耕基层青年工作,服务青年成长发展;4255名志愿者参与乡村社会治理,激发美丽乡村新动能。这13000名志愿者全年服务时长达2610万小时,每一小时,都在书写着青春与基层的故事。
从政策设计到资金保障,再到岗位布局,西部计划的“贵州方案”已形成一套系统完善的顶层设计,为志愿者扎根基层搭建起坚实桥梁。
温暖托举:让每一份青春都不孤单
乌蒙山脉中,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团工委书记刘喜喜驱车一个多小时,赶往大水乡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快开学了,得看看新到的志愿者准备得怎么样,还有什么困难。”他说。
这所位于乡里西北角的小学,仅有一名校长、两位任课老师。2004年,“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曾在此支教。2005年,他的母校华中农业大学作出决定,每年在应届毕业生中招募志愿者,延续支教行动。今年,华农第27届研究生支教团有4名同学在大石希望小学服务。
刘喜喜刚停好车,正遇见校长王成范从镇上回来。这位质朴的校长1992年参加工作,徐本禹支教时便在学校教书,见证了华农研支团20年的支教历程,对历届志愿者的名字、故事和他们后来的发展,都能如数家珍。
平日里,王成范除了承担教学与管理工作,还主动当起志愿者的“跑腿员”——学校离镇上较远,帮志愿者接送乘车、收发快递、采买生活用品,成了他的日常。如今,山上的泉水已接进学校,但水里含沙量有点大,不适宜饮用,学校里另外两名老师雷勇、李进便成了“送水员”,“我们的水快用完时,打个电话,雷老师他们就会送桶装水上来。”支教团成员牛鑫涛指着宿舍里的水桶说。
接近中午,刘喜喜打算请支教团的4位同学到镇上吃个饭。饭菜很简单,但颇具特色,本地的时令蔬菜、香锅牛肉、折耳根炒腊肉、当年的粗米饭。同学们还带来一锅玉米,那是上午老乡们刚煮好“让大家尝鲜”的。一顿饭吃得热气腾腾,笑声不断。大家商定,等来年杜鹃花开时,一定要动用刘喜喜的“特权”,到百里杜鹃景区好好跳一把“乌蒙欢歌”。
与此同时,400公里外,铜仁市玉屏县亚鱼乡,陈添祥和另外三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也在用餐,饭菜说不上丰盛,但干净卫生。除了每日免费的三餐、单人宿舍外,镇里还额外给每人按月发放500元补贴。
饭后,陈添祥和镇长舒畅一边聊天一边走回办公室。“聊天是我们交流的重要方式,既能掌握大家的思想动态,也能传授经验。”舒畅说。镇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带一至两名志愿者,形成“师带徒”式的传帮带机制。
闲聊中,舒畅告诉陈添祥一个好消息:“有个无人机飞行培训的名额,镇里准备派你参加。”还没等陈添祥反应过来,走在一旁的王露霜已经充满羡慕地“啊”了一声,这位2025年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来自海南师范大学,是镇上唯一的研究生,刚刚到岗一个多月,目前主要负责信息搜集整理、资料报送等工作。尽管王露霜已经几次提出去村里工作,但都被舒畅拒绝了,“我们对每一名志愿者都有培养方案,其中的一个总的原则就是不能一下子就送到村里。而是先在办公室、业务股室轮岗锻炼,给他们一个熟悉工作,调整心态的缓冲期,将来到村里才能应付更复杂更艰巨的任务。”
新店镇洞坪村,服务期满的刘盛涛即将奔赴新的岗位——因为连续三年考核优秀,经县上组织人事部门审批同意,他已入编另一个乡镇的事业岗。刘盛涛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根据贵州省相关政策,服务基层项目期满且连续三年考核优秀者,经审批可入编乡镇事业单位。此外,各级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时,须拿出20%岗位面向有基层工作经历人员;公务员考录每年也预留10%名额,定向招录“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项目人员。
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省外高校志愿者占比达到19%(2488人),其中不乏大量985、211院校学生。贵州究竟靠什么吸引这些年轻人跨越山海?站在本省的角度,舒畅的答案很有代表性,“我们会尽可能发挥托举作用,让志愿者发光发亮。”据不完全统计,西部计划实施22年来,已有2.5万名志愿者通过公务员招录、企事业单位人员招聘等方式扎根贵州基层。西部计划成为越来越多大学生“以青春之名,赴贵州之约”的理想舞台。
微光成炬:在泥土中生长理想
胖嘟嘟的葡萄挂满枝蔓,增收的喜悦在田间流淌。这里是黔南州龙里县冠山街道鸿运社区。一年前,社区决定利用闲置土地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种植“阳光玫瑰”葡萄,却面临“没经验、没资金、没人手”的三重难题。
在此服务的00后西部计划志愿者杨启顺,主动扛起了这份责任。他自掏腰包从网上购买葡萄种植管理书籍,反复研读;又联系都匀市、三都县的葡萄种植专家,通过远程指导解决种植难题,确保芽苗正常生长。白天,他在社区处理日常工作;下班后,便换上雨靴、戴上斗笠,奔赴葡萄园查看长势——他的办公桌下,永远备着这套“田间装备”,无论晴雨,随时准备出发;即便周末无事,也会到田里转上两圈,像呵护孩子一样照料葡萄苗。
在他的精心呵护下,基地的“阳光玫瑰”葡萄存活率达100%。据测算,今后每年种植、管护、采摘期间可吸纳附近100名村民就近务工,预计采摘季节可带动剩余劳动力每人每月增收1500元,实现群众家门口就业增收。
茁壮生长的不只有“阳光玫瑰”,杨启顺也从一名走出校门的大学生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新农人”,“用学到的知识帮助村民增收,我觉得这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他说。
“到基层去,做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这是很多西部计划志愿者的心声。特别有意义的事是什么呢?
在陈添祥眼里,特别有意义的事是直播间里助农的喜悦,是微视频里流淌的乡愁。“溪山白鹭飞,桃源稻花黄。”初到亚鱼乡郭家湾村时,陈添祥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这里山川秀美,树林茂密,油菜花海、千亩梯田与村庄相得益彰,使人感觉如在画中。但他也发现,村里虽资源丰富,却因缺乏宣传,特产难以走出大山。于是,这位爱用镜头记录生活的藏族小伙,开始用互联网搭建乡村与世界的桥梁。
郭家湾的黄桃口感香甜、肉质细腻。桃花盛开时节,陈添祥开启他的直播首秀——带着网友们“云游”桃林,感受春日的浪漫气息。那次直播累计吸引5万人次观看,网友们纷纷赞叹,“好想亲自去看看”。黄桃成熟季,他又在果园架起手机,开启“现摘现发”的带货直播。在贵州网络名人周周及其团队的指导下,这场直播吸引3万人次观看,销售额突破20万元,订单覆盖全国20多个省份。
郭家湾贡米,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品牌。陈添祥拍摄贡米种植加工全过程,展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直播中推出“贡米+民宿”“贡米+黄桃”组合套餐,讲述贡米故事。系列宣传让贡米销量增长3倍,还带动了乡村旅游,周末民宿入住率达95%。
互联网不仅是产业推广工具,更是情感纽带。工作之余,陈添祥通过直播连线家乡青海的朋友,为亚鱼乡的孩子们开设“云端课堂”,讲解青藏高原知识。当孩子们看到雪山草原的画面时,眼中满是向往。一位孩子在作文中写道:“我想去看看添祥哥哥的家乡,那里一定很美!”
在刘盛涛眼里,特别有意义的事是“希望”小课堂的茁壮成长。2022年,刘盛涛加入西部计划,被分配到玉屏县新店镇。
“我当时住在村委会里,有天晚上,一个9岁的小女孩敲开村委会的大门”,刘盛涛回忆道,“她捏着本子,在离我两三米远的地方小声问能不能教她写作业。”面对孩子的请求,刘盛涛爽快应下。其实,他早就发现,村里很多父母因工作早出晚归,家里老人文化水平有限,大部分家庭的孩子作业无人监督辅导,持有小学教师资格证的刘盛涛下决心要解决课后辅导难题。
从此,每天下班后,他就在座位旁摆上小板凳,辅导孩子至最后一位离开。
2022年10月,在新店镇团委的支持下,刘盛涛办起了“助梦”周末大课堂,每周六上午为洞坪村三至六年级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儿童等困境儿童进行作业辅导,培养兴趣爱好。
2023年,洞坪村“助梦”周末课堂成功申报贵州省“希望工程·陪伴行动项目点”,“助梦”周末课堂也更名为“希望”小课堂,并在村委会活动室建立起孩子们专属的阅读书屋。截至目前,洞坪村“希望”小课堂共开课近百期。
对华农研支团大石希望小学分队和本禹希望小学分队的队员们而言,这个暑假特别有意义的事,莫过于陪伴孩子们度过了一段既快乐又充实的时光。在“智绘AI”课堂上,志愿者王智昊、黄婧僖以趣味案例引导孩子们探索人工智能的奥秘,点燃他们对科技的好奇与热情;“字正腔圆制造局”课程中,陈姝妍、王智昊化身“语言雕琢师”,带领孩子们夯实语言基础、规范发音,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文化认同、树立文化自信。“视错觉科普与体验”课上,志愿者刘芸以“视觉解密者”的身份,为孩子们解析错觉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一步步揭开视觉的神秘面纱;而在“歌曲合唱教学”中,牛鑫涛、刘芸、彭澍荣带领大家齐声唱响《如愿》,让深沉的家国情怀随旋律浸润心田。
为激发小朋友们的艺术天赋,志愿者陈姝妍、黄婧僖还推出了系列健美操课程。从“初体验”的基础感知,到“节奏引擎”的韵律进阶,通过阶梯式教学让孩子们在运动中收获团结自信。在“规则王国历险记”和“模拟法庭”课程中,黄婧僖、王智昊构建出沉浸式情境,让孩子们化身“规则小卫士”与“庭审小法官”,在角色体验中理解法理规则,强化法治意识。
“素描阴影表现”课堂上,志愿者彭澍荣为孩子们讲解明暗关系与透视原理,引导大家以铅笔勾勒立体轮廓,在黑白灰的渐变之间提升造型与审美能力。志愿者牛鑫涛则带领孩子们认识“楷行草隶”等传统书法技艺,针对汉字结构、握笔姿势等问题进行细致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传承汉字文化之美。
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课程,志愿者们不仅传授了知识与技能,更在孩子们心中播下了探索、自信和家国情怀的种子。
淬炼成长: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
团省委副书记李剑发现,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党员的比例逐年增加。以2024年为例,党员占比达26.85%,比2023年提升7.8%。在服务期间,193名志愿者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1名志愿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说明志愿者质量正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有理想、有担当的优秀青年学生在基层建设中得到淬炼。”李剑说。
铜仁学院对志愿者的“淬炼”是从把好入口关开始的,“我们以‘553选拔机制’为基层输送愿服务、能服务的优秀人才。”校团委副书记田淼介绍道,“五环节”是指审核、笔试、面试、体检、公示,“五优先”包括学生党员、志愿经历、对口专业等优先,“三统一”则强调笔试、面试、体检标准统一,成立招募工作小组,执行本院教师规避制度,纪委全程监督,确保选拔公正透明。
陈添祥的淬炼是从闯过“蛇虫关”开始的。“贵州这边的蛇虫可真是不少”,陈添祥记得,晚上睡觉时,即便支了蚊帐,仍有虫子爬进来;下田插秧时,感觉蚂蟥就在脚下钻来钻去。有一次,他在桃林里拍视频,一条大蛇突然从脚边蹿起,吓得他连手机都扔了……
如今,这都成为笑谈。现在的陈添祥不管是开会办文、调解纠纷,还是操控农机、制作视频都样样在行。再遇到被蚂蟥叮咬,“拿火机在伤口上烤烤,蚂蟥就出来了。”陈添祥说。
刘盛涛的淬炼则是从“小刘”到“小刘老师”的转变。初到洞坪村,刘盛涛满怀激情地熬夜整理出一个PPT,准备对村民进行一次政策宣讲。讲完之后,台下一片寂静,有人轻声问:“你的歌唱完了吗?小同志”,“那一刻我是如坠冰窖,因为这次宣讲毕竟经过了自己的认真准备。”刘盛涛记得,事后,村里的老支书讲了一句话,“你讲的是政策,但群众听的是他们的生活呀!”这让刘盛涛明白,“在基层的课堂里,必须要沉下心去读实践这本无字之书。”此后,刘盛涛带着笔记本,到处去走访村民,了解大家的真实需求,晚上反复研读文件,把文件转化成村民听得懂、感兴趣的家长里短。由于刘盛涛能把政策讲得清晰到位,村民们嘴里的“小刘”渐渐变成“小刘老师”。
2024年6月,玉屏县遭遇严重洪涝灾害。身材瘦小的刘盛涛帮助种植户在暴雨里抢运西瓜,虽然五千斤西瓜被保住了,但刘盛涛累得双手止不住颤抖。村里一位小朋友在作文里写道,“长大了,我要做小刘老师那样的人。”这让刘盛涛收获了一份沉甸甸的温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想,我的论文就是要写在这质朴的田野乡间。”
“基层是广阔舞台,只要怀揣梦想就能上台拼搏,发光发热。”2020年,吴意发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来到龙里县洗马镇,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和东北农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一起依托“新市民·追梦桥”工程,以青年乡村振兴夜校和乡村“复兴少年宫”为主要阵地,通过政策宣传、技能培训,让社区群众了解乡村振兴政策和惠民措施,学习文化知识与实用技术。如今,吴意发已成为洗马镇团委副书记,做志愿服务的习惯依旧保持着,并因此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称号。
“一路走来,有汗水、泪水和心酸。我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如何与群众打交道。当群众遇到实际困难时,我能找到解决的方法。”吴意发说,“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成功并不体现在轰轰烈烈的伟绩中,而是沉淀于琐碎日常里的真实获得。它源于被群众信任的温暖,成长于处理基层事务的淬炼;在于真正看见并理解了脚下的土地,更在于用持续而微小的行动,为他人带来了具体的改变。”
从“象牙塔”到“田间地头”的转变,让来自四川的李春梅对成功有更深思考,“我不认为成功有多么宏大,就是认真做自己、踏实工作、真诚待人,用行动帮助他人。比如今天去村里察看厕所改建情况,讲明道理,获得配合,我就觉得自己非常棒。每天这样工作,我就是成功的人。”
近5年来的荣誉,折射了西部计划志愿者在贵州的淬炼成效:13人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和2个集体荣获贵州省“五四青年奖章”,1人荣获“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2023年,贵州省委宣传部授予贵州西部计划志愿者群体“新时代贵州人”称号。
山一程,水一程,青春的脚印深深烙在贵州的田野乡间。他们来时或许只是一束微光,离开时已成为点亮一方的星火。西部计划,不只是政策的落地、资金的投入,更是一场青春与土地的深情对话。当杜鹃再次开满百里山坡,当黄桃又一次挂满枝头,人们会记得,曾有一群年轻人,从这里走过,并真正地改变了这里,也改变了自己。(记者 杨振宇)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