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19 15:06: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中华儿女”
如果青春有色彩、有声音,那么耿林的青春一定透着清亮的底色,跃动着孩子们指尖下的鼓点与笑声。学生时代,一颗志愿的心将耿林带向远方——他跨越河北与贵州的距离,和支教队友们在贵州扎下新的支教点。当崭新的鼓槌第一次被那些小手握住,笨拙却充满生命力的鼓声在校园响起,那份欢腾,成了他心底珍贵的记忆。
耿林
如今,作为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业务科副科长,耿林与团里的艺术家们一道,把舞台搭在雪域高原、偏远牧区、边防哨所……在一次次跋涉与演出中,在群众专注的眼神和热烈的掌声里,他触摸到“文艺为人民”的温度,深切体会着“与人民同行”的分量与责任。
这份使命感更激励着耿林两次奔赴那曲色古龙巴村驻村服务。他心心念念的,是能为脚下的土地、为身边这些淳朴的人们多做些实实在在的事。从跑项目、修设施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到日常巡护、深夜紧急救援……他几乎倾注了全部的心血和汗水,只盼着高原上的家园能更好一点,乡亲们的笑容能更多一点。
支教定义青春
1989年,耿林生于河北唐山。自幼酷爱音乐的他,与架子鼓、吉他相伴成长。2009年,他考入河北大学声乐表演专业,不断感受着音乐带给自己的力量与信念感。
大二时,耿林不仅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还加入学生会,担任文艺部长,通过学校的实践活动、志愿服务不断拓展视野。在河北阜平马兰村的多次音乐支教中,孩子们眼中闪烁的天真快乐,演出后台奔走协调的责任担当,让他真切感受到,音乐能唤醒心灵,行动定义青春价值。
2013年,耿林入选河北大学第八届研究生支教团。在出征仪式上,他与三名队员誓言铿锵:“不畏艰苦,竭诚奉献,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七月盛夏,四人登上开往贵州的列车,奔赴六盘水市六枝特区。
在六枝特区第一小学,耿林和队员们完成教学任务之余,主动联络爱心企业、公益组织,为孩子们募集物资。他们还做了一件特别的事:组建一支鼓乐队。每天放学后,耿林带着孩子们排练。那些曾沉默寡言的留守儿童,在鼓点中逐渐舒展——协作奏响乐曲时,他们的眼睛亮了起来,笑声穿透校园。乐队成了一束光,照进了孩子们的心房。
更深的触动来自大山深处。赴毛口乡大冲村小学送教时,耿林历经车船跋涉、两小时徒步,终于抵达牂牁江畔一所“孤岛学校”。在当地,仅有的三名教师守护着四十多个孩子,而其中残疾教师王选进的坚守和付出让耿林深受震撼。“王选进老师拖着病腿翻山授课,每走一步都很艰难,他却坚持了二十多年。”用生命丈量教育价值的坚毅品质深深感染着耿林。上音乐课时,耿林看着孩子们从最初的躲闪、害羞,到课后围着自己,他觉得,孩子们明亮的眼神和对未来的期待就是支教的意义。
总结贵州岁月,耿林等队员有感而发:“青年人只需要以一颗热情、真挚、淳朴的心灵善待每一个人,倾己所能去完成每一份工作。真正的价值不在于多么感天动地,只在于是否能够为别人带来一份欣慰,一丝快乐。”
一年支教,终身烙印。当硕士毕业的岔路口来临,耿林没有太多的犹豫——他要去更高的地方,迎接新挑战。
共赴“生命之舞”
更高的地方,是海拔3650米的拉萨。
2017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前夕,西藏自治区文化厅(现西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的一则人才引进公告,点燃了耿林心底的火种。一年前,他曾自驾进藏,雪峰的凛冽、湖泊的澄澈,天地间无言的壮美让他震撼失语。然而,现实的条件也需要他考量:离家万里、缺氧严寒、身体能否扛住?父亲的话,让耿林更加坚定、更有底气:“只要你能闯出一片天地,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去哪儿,我们都支持。”
这并非一时热血。耿林的祖父与父亲既是党员,也是老兵,忠诚、担当与奉献,浸润于刚正的家风之中。耿林很明确:“无论岗位是否录取,人一定要有责任感。”
通过笔试、面试,耿林获得在西藏工作的机会,并被分配到西藏自治区歌舞团,担任活动策划与演出监督。从北京出发这天,耿林三位同窗好友专程从保定赶到北京站送行。列车启动时,耿林心中感动又温暖,“像是带着母校的祝福,开启一场新的远征”。
随着海拔不断攀升,耿林也渐渐感觉到身体的不适。初到拉萨,又赶上冬天,凛冽的寒风和干燥的空气,让他适应了好一阵。“第一个星期,每天早上醒来,都会流鼻血。”他回忆道。
刚进歌舞团,耿林接手的是活动策划、组织协调、演出监督,还有预算管理等工作。作为一个刚毕业的新人,没什么实际经验,他就一点一滴从头学起。
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建团60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是耿林参与的第一个重要任务。从最初的活动方案构思,到一遍遍修改完善,他投入了全部精力。他用心的工作不仅得到了领导的肯定,更让他觉得珍贵的是,在服务演出过程中,他沉浸式感受并爱上西藏本土的文化艺术。“尤其是牧歌和民歌,高亢嘹亮,积极向上,很治愈;舞蹈则节奏欢快,气氛热烈,表达着雪域高原人民乐观积极的生活状态。”
转眼到了2019年,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歌舞团精心创作了大型主题文艺演出“共产党来了苦变甜”。在拉萨首演成功后,全区的巡演也随之拉开序幕。让耿林印象最深的一站,是那曲。
那曲平均海拔高达4500多米,空气含氧量不足,约只有海平面的一半,年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当地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是“那曲有两季,冬季和大约在冬季”。普通人即使正常行走也会喘不上气,条件异常艰苦。但耿林清晰记得,整个团队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既是演员,又当搬运工,没有一个人说一个‘不’字,齐心协力地完成了演出,最终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耿林很感慨。“尤其是舞蹈演员们,在那样的高海拔跳舞,真的是用生命在跳舞。常常看到他们一下台就累得瘫倒在地上,稍微缓口气,又换装接着跳下一个节目。看着格外让人心疼,也特别为他们骄傲。西藏的文艺工作者是伟大的,真的很了不起!”而能成为歌舞团的一分子,耿林对这片土地的情感羁绊也愈发深刻。
海拔4700米上的“家”
高原舞台之外,耿林还有两段扎根基层、深入群众的驻村经历。在藏北海拔约4700米的那曲市聂荣县查当乡色古龙巴村,他将一腔热忱倾注于乡村振兴一线。“只有真正踏入藏北腹地,才能体会什么叫‘生命禁区’,然而,我们眼中认为的极限,却是当地村民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日常。”耿林说,自然环境的严酷,其实并不是最大的挑战,“而是想做的事情太多”。
2018年11月,经组织选派,耿林作为驻村工作队队员,前往色古龙巴村参与工作。从拉萨出发,历经十小时车程,翻越雪山峭壁,工作队员们终于抵达村庄。“刚到时,高原反应很严重,每走几步都喘得厉害。牧户们住得又分散,感觉村子很辽阔,像到了无人区。”耿林回忆。
入村第一晚,耿林头戴帽子、裹紧衣被,伴着炉中微弱的火苗入睡。第二天清早,生火、洗漱、快速吃早饭、查阅工作信息后,他便和工作队走访牧户。通过“百日入户大调研”,他们一点点摸清牧民们的需求,梳理出群众“急难愁盼”清单。“牧民们都特别淳朴,看到我们来了,都非常欢迎,我还戴着党员徽章,他们一看就很信任我们。”
“那时候用水还是‘冰冻井’,每隔三四天就要去河里取冰作为日常用水。最痛苦的是用镐刨冰,因为海拔极高,稍微一用力就呼吸艰难,挥镐超不过十次就要歇一下,换下一个,大家轮流去刨。”耿林描述道。
首次驻村为期半年,耿林主要负责协助乡政府处理日常事务。“当时乡里的基础设施薄弱,路一直不太行,我就想着未来有机会一定要为乡里多做些实事。”怀着这份初衷,2023年5月,耿林主动申请为期一年的驻村服务,此次,他挑起了色古龙巴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重担。
“水、电、路,样样都亟待改善。”耿林从群众最关切的路入手。全村60多户、近400人,散居在约5600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9个自然村之间道路坑洼,“都是炮弹坑路,冬天大雪封山,人进不来也出不去,四到六月份天气暖和一点后,车又容易陷进泥滩或即将融化的冰滩里”。耿林积极对接那曲市交通运输部门,成功申请到30万元资金,推动修建三级砂石路。同时,他也全力争取安全饮水设施和通信基站等项目落地。
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建强村党组织、巩固脱贫成果、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耿林每一天的日常填得满满当当,甚至意想不到的工作常在夜间发生。有一次,早春深夜,工作队接到牧民求助电话:一位牧民驾驶重卡运送牛棚建材时,轮胎陷入正在消融的冰滩。耿林带队员火速赶赴现场,协调乡政府调派机械支援。他们先卸下钢材,再用设备拖车,持续奋战到第二天凌晨四点。
这样的救援不是第一次。“尤其冰雪消融期,路况坑洼难行。”不管是本地牧民还是施工单位的车辆被困,耿林都竭力协调救助。
草原灭火、省界巡逻、日常巡河……耿林也总是冲在一线。救火时,“没有水,我们就捧起雪块,一点点把火苗压灭”。
除了完成好自己作为第一书记的岗位职责,耿林自我加压,尽可能地为乡里的群众多办几件实事。他广泛联络企业友人,最终筹集价值40万元的物资,切实改善牧民生活。“主动去找爱心企业确实不容易,但不想留遗憾,只想多做一点。”
“在村工作的原则只有一个:群众的事就是我的事,凡事都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耿林和驻村工作队队友多方联系,为乡亲们争取到一批治疗胃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藏药。2023年9月,来自拉萨的医疗专家与爱心企业为查当乡400多名群众开展义诊,提供专业用药指导,传播“未病先防”的健康理念。同年12月,耿林联络爱心企业向查当乡第二小学239名学生捐赠价值约12000元的“暖心包”,里面有儿童冬季帽袜套装,还有“防诈骗”知识宣讲包。
色古龙巴村民风淳朴,村民深深信任这个真诚负责的汉族干部。每次入户,乡亲们都热情相迎,“他们待我如家人,给我毫无保留的信任”。藏历新年时,村民特地开车到村委会接耿林去家里共度佳节。
因认真负责与热忱付出,耿林被村委会评为“优秀驻村”,这成为耿林众多荣誉之中最难忘的一个。在“西藏百万农奴解放65周年”暨“乡村振兴,那曲奋进”活动典礼上,色古龙巴村的父老乡亲将荣誉证书递到他手中,并为他献上一条又一条洁白哈达。哈达层层叠叠,如雪般纯净,承载着藏族同胞沉甸甸的认可与深情。耿林内心澎湃:“这份荣誉重如千钧。乡里就是我的家,我们永远是一家人。”
即便返回歌舞团工作,耿林也常与乡里的家人们电话联系。今年一月,高原正寒,耿林一直放心不下聂荣县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服务中心的老人,自费捐赠了20台助行器。这份心意,支撑起老人们颤巍的脚步,帮助他们更安全、便捷地行走。对于耿林而言,“驻村”是没有期限的牵挂。
成为扎根人民的“格桑花”
结束两次驻村工作,耿林重返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继续投入到演出筹备日常。每逢重大演出任务,他不分昼夜地忙碌:协调演员阵容、把关文字材料、安排演职员食宿行、对接剧场、检查舞台装置……“工作琐碎繁杂,每个环节都不容有失,必须时刻绷紧神经。”耿林坦言。在负责西藏自治区献礼中央代表团的文艺演出统筹时,他连续奋战数月,确保了活动全程“零差错”,这份圆满带来的成就感令他无比自豪。
耿林(右)驻村期间组织开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为主题的宣讲活动并发放爱心物资。
西藏地域辽阔,许多偏远地区的群众鲜少有机会观赏专业演出,歌舞团坚持一次次将舞台搬到基层。“既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传递了党的方针政策,让乡亲们在艺术熏陶中提升素养、获得思想启迪。”耿林说道。
2020年,一场意义非凡的惠民演出在墨脱上演。作为我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墨脱道路狭窄崎岖,地质复杂,雪崩、泥石流易发,且蚂蟥肆虐。歌舞团演职人员穿越悬崖峭壁与雪山森林,克服重重险阻抵达墨脱。当地文化部门负责人感慨:“从未有如此大规模的演出团体和大巴车进入墨脱。”此前,除墨脱外,歌舞团足迹已遍及西藏所有县(区)。此行经过周密筹划,在考量季节、交通、气候等方方面面的实际条件后,耿林和团队一道做了细致的准备工作,终于得以成行。演出中,有演员被蚂蟥叮咬,但所有人仍以最佳状态投入表演。一场精彩的演出在雨中圆满落幕,深深打动了墨脱群众。
行走的地方越多,耿林越能从群众身上汲取力量。“不同地域的牧民生活各异,却同样拥有坚毅的品格。”他特别提及边境牧民:“他们不仅在那里生息,更肩负着守土戍边的重任。正是这份代代相传的家国情怀,守护着边疆的稳定安宁。我们每个人都应心怀家国,立足岗位贡献力量。”
2022年,西藏自治区歌舞团带着原创歌舞剧《天边格桑花》走进山南市隆子县玉麦乡,这里正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卓嘎的故乡。深度参与此次创作,耿林更加读懂卓嘎、央宗姐妹爱国守边的赤子情怀。在玉麦,放牧,即是巡边。巍峨的日拉山见证这片土地的变迁,当耿林真正踏上这片土地,亲眼目睹了玉麦从曾经的“三人乡”,发展为柏油路通达的美丽乡村。所行之处,他的心中不断激荡着“家是玉麦,国是中国”的深沉回响。“得益于兴边富民政策,如今,这里已有200多位边民,家家户户住进新居,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耿林说道。
艺术扎根的足迹,从边境村落延伸至幸福的新村。耿林与团队还走进山南市加查县冷达乡共康村,这个易地扶贫搬迁村生动展现了党的惠民成果:“共康村的意思是‘感谢共产党,同步奔小康’。这里真切印证了党的政策越来越好,百姓的日子就越来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8月21日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耿林心潮澎湃:“没有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新西藏,没有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心关怀就没有今天西藏的好政策。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央代表团亲自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庆祝活动,这在党和国家历史上是第一次。我作为西藏干部职工的一分子,会牢记这份恩情,并把这份恩情转化为‘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 书写美丽西藏新篇章’的具体行动。”
一直以来,始终秉持扎根人民的信念,西藏自治区歌舞团的演职人员用脚步丈量雪域高原,用艺术诠释“老西藏精神”。高原之上,耿林期盼着,能与前辈、同仁一道继续前行,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艺术精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