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7 14:3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读完《谈海玉:离不开的那曲》,心中激荡着难以言喻的敬意与强烈的共鸣。谈海玉老师十九载的坚守,在那曲这片“生命禁区”书写了“少我一个不行”的医者仁心与大爱担当。她的故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共同的初心与使命,也让我在四川省蒲江县甘溪镇的成长足迹有了更深沉的回响。
谈老师的“离不开”,是十九年如一日将根深深扎进雪域高原的坚韧。这让我想起甘溪镇党委书记在烈日下徒步4小时、如数家珍介绍乡土的背影,那份对土地深入骨髓的热爱与责任,不正是谈老师精神的另一种写照吗?他们都用脚步丈量民情,将生命融入一方水土。在甘溪,从初来时的迷茫“小朋友”,到能在村民家板凳上拉家常的“小刘”“彦辰”,我逐渐体会到这份“融入”的重量——它不在宏大的口号里,而在每一次倾听村民诉求的耐心里,在每一次政策宣讲时看到的笑脸里,甚至在春节食堂那碗热气腾腾、象征团圆的饺子里。归属感,是在共同奋斗和彼此温暖中生长出来的根系。
谈老师克服高寒缺氧、语言障碍,成为牧民心中的“曼巴”,彰显的是“愿不愿意”的极致奉献。这深深叩问着我:是否愿意俯身倾听最微弱的声音?是否愿意沉心做好最琐碎的小事?在党建办的日日夜夜,在处理文件的琐碎中,在协调沟通的细节里,我明白了工作中很重要的,是那份与群众同频的“人间温度”和“共情能力”。谈老师用精湛医术守护生命,我们用细致服务连接民心,岗位不同,但那份“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赤诚一脉相承。
“西部计划志愿者”,这枚谈老师和我共同佩戴的徽章,承载着“心手相牵,山海同行”的庄严承诺。学习谈老师的事迹,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这不仅是一段经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与接力。她在那曲十九年的坚守,是照亮我们后来者的灯塔。我们或许无法复制她十九年的长度,但可以学习她用生命诠释热爱的深度。在甘溪,我愿像谈老师那样,将个人的微光汇入服务西部的星河,让奋斗的坐标深深锚定在脚下的土地——在泥土里生长,在实践中淬炼,将谈老师“离不开”的那份深情,转化为我在甘溪“扎下根”的自觉行动。未来无论身在何方,这份在基层沃野汲取的力量,这份被榜样精神点亮的初心,都将是我生命中最厚重的底色,激励我“风雨兼程”,以青春赴时代之约。(2024年四川省西部计划志愿者刘彦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