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选择西部 扎根西部 建功西部

 

2025-05-26 14:51:00   来源: 青海日报   

  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年,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广大青年以青春之名、赴西部之约,满怀热情奔赴西部地区,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舞台,让最美年华在西部热土熠熠生辉。实践表明,青年在物质、精神和社会治理各领域的实践活动,是驱动现代化的直接力量。同时,也正是在这些社会实践中,青年的素质得以提升,实现了自身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的良性互动。

  青年的使命,从来都与时代紧密相连。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为改变西部落后面貌,一批批有志青年从五湖四海奔赴西部,书写了一曲曲改天换地的青春赞歌。多年来,一批又一批西部计划志愿者怀揣家国梦想,以热血青春报效祖国,为西部激活经济发展动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夯实人民幸福根基做出重要贡献。青年之于党和国家而言,最值得爱护、最值得期待。追逐青春理想,释放青春激情,将青春挥洒在西部大地,将理想根植于祖国热土,这一前赴后继的青春接力,正在汇成推动西部地区蓬勃发展的澎湃动能。

  没有西部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谢依特小学戍边支教西部计划志愿者服务队队员回信强调:“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这一殷切期望再次启示我们,到西部建功立业,是新时代赋予青年的崇高使命。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勇担时代重任,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强国复兴伟业之中,唱响“请党放心、强国有我”青春主旋律,展现新时代中国青年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

  西部地区拥有全国72%的国土面积、27%的人口。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部地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地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明显,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今天,辽阔西部变开放前沿,价值洼地成创业高地,正在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2024年,西部地区生产总值28.7万亿元,占全国的21.3%,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新的动力源。无数发展实绩充分说明:西部地区在全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中举足轻重。我们要一以贯之抓好党中央推动西部大开发政策举措的贯彻落实,进一步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升区域整体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奋力谱写西部大开发新篇章。要动员越来越多的青年以梦为马、向西出发,勇于改革创新、勇于攻坚突破,在为民服务中茁壮成长,在艰苦奋斗中砥砺品质,在实践锻炼中增长才干,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青春篇章。

  树立、践行远大理想,是广大青年的共同追求,也是国家和人民对青年的期待。西部计划正是一个追梦、圆梦的舞台。数据显示,西部计划实施20多年来,累计招募派遣超过50万名大学生志愿者。截至2024年8月,特岗计划为中西部地区22个省份1000多个县的3万多所乡村学校补充了约115万名教师。“三支一扶”自实施以来,为农村基层输送了大量高校毕业生,他们在支教、支农、支医和帮扶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据去年8月报道,自2003年青海省启动实施西部计划等项目以来,全省共有1.9万余名大学毕业生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深入青海基层各地努力工作、热情服务,在投身建设现代化新青海的火热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在这一场梦想与舞台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中,一个个平凡岗位上,志愿者们以青春奉献服务“国之大者”,深受各族群众喜爱,不仅标注事业高度,更增加人生厚度。进入新时代,随着共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等实施,西部地区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站在民族复兴的历史坐标上放眼西部,我们清醒认识到,推动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离不开人才支撑,为了抢抓历史机遇,西部地区要将人才优先发展理念融入地区发展战略中,为西部发展注入人才活水,推进人才链、产业链的“双链”相融,实现以人才“智高点”抢占发展“制高点”的战略目标,让人才与西部地区在“双向奔赴”中形成发展新合力。

  引导青年学子投身西部,高校重任在肩。对历史最好的致敬,是书写新的历史。奔向西部、建设西部,扎根西部、建功西部,是广大青年参与社会实践、深入了解国情、厚植家国情怀、锤炼自身本领的宝贵机会。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塑造灵魂、引领人生的事业。高效要持续做好人才培养和服务工作,鼓励学生把视线投向国家发展航程,引导青年学子“发现”自己在西部沃土上发光发热的价值,“看见”西部地区正在真切发生的拔节生长和其中不断孕育的诸多发展机遇。可通过学长学姐讲好支教故事,让更多学弟学妹感受自己用专业造福当地百姓、助力一方发展的意义和在这一过程中内心充满的成就感与责任感。可出台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到基层就业的具体举措,打造全链条服务西部人才培养体系,帮助青年学子抉择赤诚坚定、梦想落地生根,用火热奋斗、聪明才智在祖国西部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推动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工作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强化服务保障,让青年学子“近悦远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通过组织实施“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西部之光计划”“西部地区千名学科带头人工程”“西部人才出国留学项目”、西部地区“建立人才开发培训基地”等措施,有力推动西部人才队伍建设获得长足发展。西部各地坚持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很多西部城市相继成为吸引青年人才集聚的“网红城市”,成功扭转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动轨迹。如今,西部这片土地既积蓄了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后劲与潜能,也在日益成为“一带一路”面向世界开放的重要前沿,为青年人才扎根西部、建功立业提供了更多可能。要注重人才理念的提升,将人才工作放到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去谋划;要强化人力资本的“增长引擎”功能,树立以用为本、及时用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思想;靠制度选人、靠机制用人,保障和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积极探索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投入、保障等方面的新思路、新方法,持续增强基层力量,有效改善人才结构。当然,引才更要留才,留人更要留心。留才关键在环境,要实实在在为志愿者和青年学子拓宽成长道路、消除后顾之忧,保障人才待遇和工作条件,让青春热情感受到真情的回馈,让青年看到西部地区求贤若渴的满满诚意。大美青海同样是青年才俊成长沃土,要用足用好已有的针对西部实施的各种人才政策和发展项目,结合自身优势不断提质增效,瞄准国际前沿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因地制宜加快创建健康宽松的人才生态,为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拓展职业赛道,让投身西部成为青春潮流。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新一轮人才竞争中,西部各省份瞄准特色,不拘一格,成功提高差异化竞争力,较好解决了人才吸引与发展的问题,成功打响西部引才“翻身仗”。随着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青年将目光投向我国广袤的西部地区。据《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显示,近年来中西部地区对应届大学生的吸引力在增强。2023届本科生在西部地区就业的比例为25%,较2019届的23.1%增长了1.9个百分点。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整体上看,同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西部发展相对落后。青年逐梦西部,要想干出一番事业,需要一股气和劲,离不开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精神,要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经受锻炼、增长才干。西部要实现更大发展,人才无疑是关键。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活跃、最具决定意义的能动主体,我们要对人才支撑西部地区新质生产力发展作更为深入的思考,回答好西部地区奋力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这一重大命题。要从政策、信息、平台、培养、服务保障等方面进一步加强协同,形成长效合作机制。首先,要增强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建立适合西部地区特别是青海的独特人才创新和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其次,要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在国家支持下,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与结构,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塑造高层次人才流向西部和留在西部的先决条件,构建多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发展远程教育,促进中东部优秀教育资源向西部有效传输。第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要从引才网络、人才活动、信息共享与经验交流、服务创新与互通、培训与能力提升等方面开展合作,共建高效人才引进平台,为西部地区特别是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智力保障。(钱孙琬)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