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志愿者戴华丽:以前渴望走出大山,现在只想把脚扎进泥土里

 

2025-05-09 14:36:00   来源: 青年报   

  黔西北层叠的喀斯特群山,晨雾缭绕,鸟鸣声渐起,油菜花冒香。盘山路上,戴华丽的小电驴绕过一道急弯,车灯划破雾气。这条路,她走了20多年——小时候双脚踩过泥泞的羊肠小道,如今车轮碾过硬化公路的每一道接痕。

  “以前只想着我一定要走出大山,现在才知道,能把脚扎进泥土里,才是真的了不起。”这位从大山中考到上海,又以西部计划志愿者身份回到家乡服务满两年的贵州女孩,最终选择扎根于大山,成为一名乡村基层工作者。

  怀里被塞了个橘子

  4月清明刚过,春日的阳光斜斜地洒在沙坝村的联户路上,旁边的油菜花田还是一片金黄,戴华丽踩着路上的石子往坡上走,太阳晒得她后颈发烫。刚刚上完家政培训课的帮扶户杨春艳亲热地挽着她的手臂,问她:“这次能在我家吃饭不?”

  踏过小桥边的石阶,绕过猪圈,来到杨春艳家。81岁的奶奶贾志义正坐在堂屋门口,颤巍巍地伸出手,皱纹里漾开笑意。“奶奶最近怎么样啊?身体可还好?”戴华丽蹲下身,将老人粗糙的手掌轻轻握住,也抬头笑。

 戴华丽如今成为一名乡村基层工作者。本版摄影 青年报记者 徐易飞 施培琦

  她仍记得第一次走访时,贾奶奶执意塞来的那个橘子,金黄的果实在老人枯瘦的手掌中显得格外鲜亮。心里想着不能拿群众一针一线,但老人一片心意,戴华丽实在不好意思拒绝。这之后,每次过来,老人都要往戴华丽怀里塞个橘子。

  杨春艳望着这一老一少,眼角眉梢都是笑意:“小戴比我家老大还小呢。”当初这个比很多人家里孩子岁数都小的年轻大学生走进村里时,谁也没想到她能坚持下来。

  戴华丽清楚地记得刚开始做帮扶工作,遇到不信任的村民,听到要算收入,不耐烦地摆手:“想写多少都可以。”她没有气馁,在村干部的帮助下请来了村里德高望重的杨方贵,与老人一唱一和,把政策掰开了揉碎了讲,终于让村民打开了话匣子。

  此刻的杨方贵家院里,墙上还刷着标语“建设美丽乡村,共建幸福家园,提振精神气,建设新农村”,眼睛不好的老伴龙尚敏耳朵动了动:“是小戴吧?”杨方贵端着两张塑料小凳从里屋出来,腿脚虽不如年轻时利落,但掩藏不住看到戴华丽时的轻快,“快坐快坐!”两位老人儿女都不在身边,戴华丽每次下乡都会来看看他们。

  临走,戴华丽又被老人们招呼着留下吃饭。她想起自己第一次下乡时被饿得头昏眼花的情形。当时对村里情况不了解,一早从镇上出来,走完村民家,也不知道村委可以自己做饭吃,就这样饿了一天。那之后她总在背包里装些饼干和糖果,既是为了忙起来充饥,也可以分给帮扶户家的小朋友,拉近与村民的关系。

  如今,每次村民们留她在家里吃饭,虽然还是会婉拒,但戴华丽心里总是暖洋洋的。

  报到那天正是23岁生日

  沙坝村是戴华丽接手帮扶工作后,下的第1个村子。2年前,2年西部计划服务期满后,戴华丽选择留在家乡,成为了贵州毕节市织金县猫场镇政府的一名基层工作人员,下乡帮扶是她最重要的一项工作。猫场镇有28个村,她已经走过26个村。最远的村子要骑行近一个小时的山路。

  “孙叔,上次说去考摩托车驾照,考过了吗?”在沙坝村,见到48岁的孙忠义,戴华丽熟稔地用当地方言问道。孙忠义窘迫地摸了摸头:“没呢,我以为是骑摩托车考,没想到是骑三轮车……”戴华丽翻开手中的笔记本,认真记了下来:“县里有送考下乡政策,下次我通知您。”阳光透过窗户,在她笔尖划过的纸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这本被戴华丽称为“宝册”的笔记本,记录着她这些年工作的点点滴滴。厚厚的笔记本还是2021年她刚参加西部计划时发的。翻开内页,密密麻麻记着每家帮扶户的家庭情况:务工地点、孩子年纪、联系方式……还有她用红笔标注的说方言、先拉拉家常、多听少说等“工作小贴士”。“这都是我参加西部计划那两年,和基层干部群众打交道时积累的经验。”

  2021年,刚从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毕业的戴华丽,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团区委报到,那天正好是她23岁生日。“西部计划就像是给我的一份生日礼物,让我迅速成长。现在到基层工作,对我来说就是西部计划的延续。”

  初到团区委工作,这个年轻的姑娘为了让自己显得更“老成”,把微信头像换成了中老年人偏爱的“花开富贵”水墨荷花,她觉得这样就可以“伪装”成一名“老干部”。没多久,就在第一次团干部培训会上被“戳穿”了,面对台下70多位基层团干部,戴华丽不得不“网友变现”。会后有团干部跑上来拉着她表示震惊:“你讲得这么专业,我一直以为你有四十几岁!”

  她为忙碌的基层团干部独创了“集中办公法”——把大家召集到一起,提供插线板和热点,一对一现场指导解决问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也让团干部们感受到了她的真诚与贴心。“要和他们说地道的方言,讲他们能听懂的话,举例要讲到他们心坎里,这样他们才能理解团建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戴华丽说。

  在西秀区团区委负责基层团建工作的两年,戴华丽指导新建了7个团组织,发展了3700多名团员,也瘦了10斤。而让她自豪的不是这些数字,是数字背后自己的成长。

  青山间留下三代人的注脚

  清明假期,戴华丽回了趟老家。再回到猫场镇的办公室,窗台两朵黄色郁金香已伸展出花瓣。“趁我不在开花啦。”戴华丽开心地浇着水,想起老家的樱花也开得正欢。

  她的老家是离现在工作地有100多公里的毕节市纳雍县鬃岭镇铁厂村。曾经到镇上要走三四个小时的山路,如今已变成平整的水泥路。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就能来到爷爷的老宅。左边一棵松树,右边一棵樱花树,往田里去还种着一圈杜鹃花。

  老屋放着几张小板凳,凳面被磨得发亮。“那时候村里没有小学,爷爷就自己拿着这几个小板凳,当上了老师,教村里孩子念字。我第一次听说这个故事,就觉得爷爷好伟大。”后来村里建了小学,爷爷挑着板凳走进了新教室,成了铁厂村小学的第一任校长,直到退休。

  父亲戴青荣是铁厂村的村支书。戴华丽记得大学时,不太熟悉电脑的父亲半夜打长途电话过来,让她帮忙做表格。没想到,一转眼自己也走上了父亲的路。三代人的接力,在青山间留下注脚。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这首家里人常哼的红歌,是儿时伴她在爷爷膝头入眠的旋律。如今走在村道上,戴华丽还是会不经意哼起这首歌。她说自己是听红歌长大的,一直对革命年代饱含深深的崇敬之情。“我们处于和平年代,有机会投身西部,扎根基层,未尝不是另一种身心的革命和蜕变。”

  戴华丽从小到大都是班干部,在上海读大学时,做了一年团支书、三年班长,在学生会从干事到部长再到学生会主席,还是学院志愿队队长。她不觉得自己是学生干部,而是“一直在服务大家”,“我觉得帮人很快乐,别人开心我也开心。”

  毕业那年,两位学长学姐的朋友圈成为她人生的转折点。西藏的雪山,重庆的梯田,分享的西部计划志愿者生活比任何风景都动人。她想起家乡绵延的大山,一眼望不到头的山路,只能种植玉米和土豆的贫瘠山田,最终改变了留在上海先工作几年的人生规划,在西部计划志愿表上郑重写下“贵州”两个字。笔尖落下的瞬间,仿佛听见山风的呼唤。

  回到曾经想离开的地方

  每次看到戴华丽,沙坝村的85后民生监督员罗斌都会说她“真像我们农村姑娘”。戴华丽听了就笑,她知道这是对她最大的肯定。

  如今站在这里,她能够说出每家每户的变化——孙忠义当上了护林员,每月多了800元收入,今年天气好,新种的樱桃应该收成不错;杨春艳干上了公益保洁员,还在参加村里的家政培训课;村里的路通了之后,去贵阳不用走一个小时山路再倒公交,几十年没出过村的杨方贵可以去省城看看,一天就能往返……

  家乡也一样。站在铁厂村的山崖上,俯瞰蜿蜒的公路,如银带般缠绕山间。戴华丽记得小时候跟着哥哥姐姐走山路去镇上,雨天一脚泥浆,晴天一身灰土。路上会看到很多牛羊,起雾的时候像人间仙境,很美,但也真的很难走。

  如今,景色还是那么美,路却好走多了。硬化路通到每家每户,自来水接进灶头。当年需要爬上山崖举起手机才能搜到信号,现在连最偏远的院落都信号满格。曾经有一辆摩托车就是大件事的村里,不少人家都开上了小轿车。

  戴华丽还小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都往外跑。如今的村委办公室里,父亲指着新来的两个大学生说:“就像看见当年回来的你。”沙坝村的帮扶对象杨春艳也偷偷告诉戴华丽,在上海新华医院规培的大儿子给家里发微信:“完成学业后回来做医生。”

  她曾经那么想离开这个地方,上高中时甚至考了六盘水的学校,2000人里录取400个,她考上了,欢天喜地地坐上大巴第一次走出了毕节市,在颠簸的山路上吐得昏天黑地,下了车还是满心欢喜。19岁那年,她攥着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坐上了人生第一趟飞机,看到上海,才知道“原来没有山的世界是这样的”。

  如今,戴华丽回到家乡建设已有4年。曾经觉得走出大山的路那么长,如今走回这条路,戴华丽忽然明白:最美的风景不在山的另一边,而在他们亲手改变的故乡。

  对话

  青年报:为什么想考去上海?

  戴华丽:因为向往大城市。我是山里长大的孩子,所以特别想走出大山,去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看看。高中填的志愿里四五个都是上海的,最后也如愿了。

  青年报:终于走出去了,毕业后怎么又回来了呢?

  戴华丽:考到上海是我的人生一大跨越,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但家乡还是我的根。而且比起大城市,好像还是家乡更需要我。我想留在这里,尽己所能地多帮助别人。

  青年报:现在走回当初这条出山路,会有什么感触吗?

  戴华丽:觉得光阴如梭,变化很大。原来乡村振兴的力量首先就是从这条条山路体现出来的。交通方便了,有能力的人可以外出务工,出不了远门的也可以在家种树养猪,发展产业。大家的生活都有了奔头。

  记者手记

  路宽了,花开了

  年轻人就愿意回来了

  去贵州采访,你会见识到什么是山路。无穷无尽的弯道,从一座山绕到另一座山。从贵阳到戴华丽的家乡铁厂村,开车要3个多小时,到她工作的猫场镇,又要近2个小时。这还是在通了公路、硬化了村路的情况下。很难想象,曾经靠人的双脚翻越一座座大山,是有多么艰难。

  到贵州采访,你也会意识到什么是变化。沙坝村的村支书徐勇在这个有485户1850人的村里驻守了10年,他告诉记者,村里从泥路换成了硬化路,引水工程让农户家家都有了自来水。走进村里,漫山遍野的油菜花,2500亩的樱桃树和1000亩的蜂糖李,覆盖了每家每户,光果树每年就能让户均收入增加2万元以上。他说,下一步还想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更偏僻的铁厂村里也在规划发展新产业,新栽种的椴木香菇已经开出小伞。

  曾经让戴华丽拼命想走出去的路,如今越走越宽。路宽了,年轻人也就愿意回来了。徐勇评价戴华丽,虽然年轻但工作能力很强。总说戴华丽是个“农村丫头”的罗斌说他很佩服这个小丫头,因为肯下来走访,接地气能吃苦,“沟通电话经常会打一个小时。”

  他们希望,选择了这条归乡路的戴华丽,能成为其他年轻人的榜样。(记者 刘晶晶)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