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志愿者梁庆民:将青春的温度传递到西部

 

2025-04-21 14:2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小梁老师,您最近怎么样”“小梁老师,您多久回来呀”……一张张熟悉的面庞在手机视频通话中逐一闪过。今年元旦期间,这通从四川省宜宾市叙州区二中打来的视频通话,牵动了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23级硕士研究生梁庆民的心。梁庆民曾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在那里支教一年,学生与他感情颇深。

  2019年,来自山东农村的梁庆民通过“思源计划”被上海交通大学录取。随通知书一起寄来的,还有上海交大面向专项计划新生开展的首届“筑力营”邀请函。

  “思源计划”是上海交大针对边远、贫困、民族等地区县(含县级市)以下高中勤奋上进、志存高远、成绩优良的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考虑到学生入校后可能会面临较大的学业压力,学校每年为“思源计划”学生开设“筑力营”,让他们在入学前提前来校适应高校教学。

  在“筑力营”,梁庆民在学校的关怀和老师的引导下,初入大学的局促不安被慢慢化解。他迅速转变心态,大一刚开学就一口气报名参加了6个学生组织。这看似“粗糙”的开始,实则是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蜕变。

  在上海科技馆为游客提供讲解、在上海马拉松的赛道旁为运动员递送物资……出身农村,能吃苦和肯互助是梁庆民的底色。“反正有人要做,为什么不能是我?”他认为,在奉献中可以磨炼自我,先利他而后利己。2022年11月,梁庆民作为第五届上海进博会的上海交大志愿者团队领队,带领100名“小叶子”高质量完成了车辆联络、物资供给、翻译支持等大量琐碎的服务工作。

  2023年临近毕业,梁庆民面临着“继续深造”还是“走向社会”的选择。他看到西部志愿者的招募申请后报了名。得益于学校的政策,西部支教回来后不仅可以保留学籍正常入学,还能在大四阶段提前修习研究生的课程,这让他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2023年8月,他加入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团长,前往四川宜宾叙州区二中支教,决定“用一年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然而初到宜宾时,面对资源、环境都相对陌生的西部教育,梁庆民陷入了思考:“怎样能让孩子们不仅学到知识,更能扩宽眼界、建立自信?”

  到校不久,一名高一学生下课后来到他的办公桌前,试探地问道:“老师,你过几天是不是就会离开?”梁庆民解释,接下来的一年他都会在这陪伴大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逐渐成了孩子们口中亲切的“小梁老师”。

  每次物理考试后,梁庆民都会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逐一谈心交流。有一次,在与一名平时表现努力却考试失利的女学生交流时,这名学生自责地止不住落泪,让梁庆民一下子乱了阵脚。

  刚开始不论他如何开解,这名学生都一言不发,心情低落。在她的身上,梁庆民似乎看到了曾经的自己,于是轻轻伸出手说:“来,我们握个手,就当是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好不好?”许久后,回应他的是一双紧握的手。

  自那之后,这名学生在物理课上更加专注,成绩也明显进步。临近支教结束时,梁庆民收到一罐她亲手折的五彩小星星。每个小星星代表一次努力,也代表自己与“放弃”说再见。

  在梁庆民的循循善诱下,班里另一名女生从“害怕与老师当面交流”到追着他跑遍楼道,最后还在给他的感谢信中写道:“是你让我喜欢上了去办公室问问题。谢谢你,小梁老师!”

  为了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梁庆民特别开设了“进博故事”情景微课堂,引导学生了解全球化和中国对外开放的进程,让进博精神走出上海,走进西部孩子们的心中。

  支教期间,叙州区二中的校长会时常带领他们下乡调研。在一次次走进基层的过程中,梁庆民更深刻地意识到研支团的真正价值:一扇高校通向西部的窗口。

  时间长了,梁庆民开始考虑为宜宾做些“不单纯是教育”的事。通过多方联动,他与上海爱心人士合作,发起“清源”爱心捐书活动,为叙州区柳嘉镇白马小学捐赠图书1206册、学习用品191套;联动交大四川校友会,协助为二中发放助学金,帮助30名品学兼优且家庭困难的学生;号召交大同学参与接力“心愿文档”活动,实现了100多个西部孩子的心愿。

  “关心人民、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关心世界”,这是梁庆民的微信个性签名。支教一年不仅转变了他对生活、对学习、对人际关系的态度,更强化了他“实干奉献”的信念。如今已就读研二的他计划报考选调生,奔赴基层,将青春的温度传递给乡村。(记者 王烨捷 实习生 徐雨舒)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