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志愿者王军扬:披荆斩“棘”的“兵三代”

 

2024-06-12 15:27:00   来源: 微信公众号“《中华儿女》杂志”   

  每当看着眼前十万余亩郁郁葱葱的沙棘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一七零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扬都会回想起自己扎根戈壁滩的这十五年,虽然艰辛,但倍感幸福。

王军扬

  王军扬身上有很多标签,“兵三代”、西部计划志愿者、新时代戍边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创业青年……十五年来,无论身份如何变化,他与沙棘早已结下密不可分的情缘。正是因为这颗小小的金色果实,让这片荒凉的戈壁滩变成了万亩生机勃勃的绿色屏障,让他找到了振兴乡村、造福乡亲的终生事业。

  日前,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评选揭晓,王军扬榜上有名,他说:“这是至高褒奖,也是莫大鞭策。下一步,我将自觉担起助推当地乡村振兴的重任,继续立足沙棘产业,把企业进一步做大规模、做强加工、做深研发、做活营销,充分发挥沙棘产业联农带农作用,带领职工群众走上共同富裕之路,同时帮助更多的团场青年点亮创业梦、致富梦,让更多‘新农人’成为‘兴农人’。”

  “我是兵团人的儿子”

  王军扬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兵三代”。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王军扬的爷爷从战场归来,跟随第九师来到新疆,执行“代耕代牧代管”任务,从此,“种地就是站岗,放牧就是巡逻”成为九师儿女的真实写照。

  九师是英雄模范辈出的地方,“七一勋章”获得者、边界线上的“活界碑”魏德友义务巡边60多年;全国劳动模范、乡村医生梅莲20年如一日,翻山越岭、顶风冒雪到边远山区救死扶伤;烈士孙龙珍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坚决捍卫祖国领土,为国捐躯……从小耳濡目染在先辈的精神和事迹中,王军扬从小的梦想就是继承和发扬父辈们的历史使命和“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的精神,肩负起屯垦戍边重任。

  2009年,即将于塔里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毕业的王军扬,毅然决然地报名了西部计划,主动申请返回兵团第九师一七〇团参加志愿服务,希望能为家乡的发展出份力。很多人都劝过他,“以你的能力完全可以去更好的地方、更大的城市去发展”。然而他只是微笑回应:“我是兵团的第三代人,是兵团人的儿子,如果连我都不回来,谁来继承我们的兵团事业,谁来建设我们的家乡”。

  “那年七月,我们西部计划志愿者一行七人来到团里报到,远远看到四周戈壁滩中间除了一片平房,到处是荒漠,司机告诉我们这里就是一七〇团团部。下车后,大风刮起的石粒打在脸上火辣辣地疼。”谈及对团场的初印象,王军扬至今记忆犹新。

  一七〇团是九师最艰苦的边境团场之一,坐落于山地丘陵、荒漠戈壁之上,地处“风头水尾”,耕地稀缺,土壤贫瘠。当时,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王军扬被分到了九师的一六四团,他也可以选择回到家乡一六七团,这些团场条件都很好,他也很熟悉。但他深知,一七〇团这片土地才是干事创业的沃土。他坦言:“就是因为一七〇团艰苦、落后、偏远,才能够为年轻人提供一个展示自己、体现价值的平台,一个快速成长的机会。”志愿服务期未满,他就向团场打了报告,申请留在团场,扎根基层。

  起初,王军扬在团场农业科进行志愿服务,正是在那时,他得以与沙棘结缘。团场毗邻世界著名的玛依塔斯风区,每年八级以上大风高达180天以上,十级以上大风高达47天,频频出现的风灾严重制约团场发展,影响职工生产生活。

  从2003年开始,一七〇团为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试种了很多树种,因为土壤贫瘠,都不成功。最终,只有沙棘在戈壁滩上存活了下来,并且长势良好。2009年,团场开始大面积种植沙棘。王军扬回忆,每年四月到十一月,全团干部职工凿戈壁、挖土块,呵护细小的沙棘苗扎根戈壁。那时每年的4、5、10、11月份,全团齐上阵,用十字镐一镐一镐地凿开坚硬的戈壁,艰难地种下每一株沙棘树苗。

  2010年,王军扬被任命为一七〇团林业站副站长。他任副站长的两年,沙棘种植面积增加了2.3万亩,这种坚韧的植物具有良好的抗旱、耐碱、耐寒等特性,成活率较高,明显改善了生态环境,成为一七〇团防风固沙的先锋树种。

  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军扬结识了一位民间游医,得知沙棘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根、茎、叶、花、果、籽,均可入药。后来经过向专家请教,得知沙棘果实有着“维C之王”的美称,有解除疲劳、增强体质、软化心脑血管等功效。王军扬眼前一亮,一颗将沙棘的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的“种子”在他心中悄悄萌芽。

  “沙棘林成行、果实挂满枝”

  2012年,年仅25岁的王军扬,被任命为一七〇团六连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经过与一线的职工的深入沟通交流,他真切感受到了他们的淳朴、艰辛,和渴求脱贫致富的愿望。王军扬暗下决心,要不遗余力地为发展团场、建设团场、致富职工群众不懈努力。

王军扬查看沙棘长势

  此时,王军扬接到了团场布置的任务,要培育出适合当地的优质沙棘苗木。“由于沙棘种植育苗技术落后,那时团里的沙棘苗都需要从外地采购,经济效益有限,职工群众种植积极性也不高,纷纷要去打工做生意。”团场要求,提高沙棘种植效率和成活率,降低沙棘种植单位成本。

  为了完成这项工作,王军扬跑遍全国的沙棘种植区,只为寻找更优质、更适合团场种植的沙棘苗。盛夏时节,他和林业站的同事们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前往数百公里外的青河县、吉木萨尔县等地,将优质的沙棘育苗枝条采收下来,迅速送至团场进行繁育。甘肃、青海、内蒙古、辽宁等种植区也是王军扬经常考察的地方,他一边寻找和引进最适合本地的优良沙棘苗种,一边将一七〇团宣传到全国各地。

  待到沙棘挂果时,王军扬发现,一块地种出了很多个品种,父本、母本搭配比例不科学。接下来,王军扬带领连队职工用了数年时间,在47个品种里选育出三个最适合一七〇团种植的优良品种,进行繁育。

  王军扬深知,沙棘育苗必须提高成活率,他和连队职工一起探索沙棘苗规模化抚育技术,力求为连队职工增加收入。他和技术员进行了多种尝试和探索,从嫩枝扦插调整到硬枝扦插,育苗时间从每年的7、8月份调整到1、2月份,又调整到4、5月份,育苗成活率也从30%提高到80%。

  在不断努力尝试下,王军扬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与沙棘的生物学特性相结合,成功选育出了适宜当地荒漠戈壁种植的沙棘品种——大果沙棘深秋红,并大力推广沙棘硬枝扦插先进技术。2016年至今,一七〇团累计出圃大果沙棘深秋红苗木2700万株,沙棘种植面积达5.2万亩,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大果沙棘集中连片种植基地,新疆地区增加大果沙棘种植基地24万亩,真正实现了“沙棘林成行、果实挂满枝”。

  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让职工增收致富成了发展沙棘产业的重要目标,2018年,团场改革之后,将之前统一管理的沙棘地无偿分配给了每个职工。“刚分到沙棘地的时候,职工完全不配合,消极情绪很重。”很多拿到沙棘地的职工由于不会管理沙棘、找不到销路,而对沙棘失去信心,甚至将土地都流转出去,自己外出打工。

  在做职工思想工作的同时,王军扬认为,治本的方法还是要为沙棘果找销路,让职工感受到沙棘带来的效益。他牵头成立了合作社,到全国各地找销路。“当时市面上主流的沙棘品种都是小果,多为野生或半野生,产量较少,我们的大果由人工种植,标准化、集约化管理,产量更大,更具经济价值。”大果沙棘不被市场认可,王军扬被泼了不少冷水,被一家又一家的企业拒绝,冷言冷语让他一时间有些茫然。

  2019年7月,在全国沙棘研讨会上,王军扬终于找到了和国内沙棘产业领军企业对接的机会。他将一七〇团种植大果沙棘的优势进行了推介和展示,最终赢得了订单,找到了销路。随后,兵团沙棘的优质品质开始逐渐被国人熟知和认可,形成了供不应求的销售局面。

  王军扬介绍,2019年合作社吸纳社员140余名,实现人均收入5.5万元,销售沙棘果3300吨,服务沙棘种植户260余户。“越来越多在外务工的职工返回团场,一心一意地种起了沙棘。”看着荒漠上生机勃勃的沙棘林,望着职工脸上的满足和喜悦,王军扬觉得一切都值得。

  “有恒产者有恒心”

  为了能将一七〇团的沙棘产业链延长,2019年6月,王军扬与陕西艾康沙棘共同成立了新疆一七〇团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00万元购买了沙棘茶、沙棘原浆提取、沙棘果油分离、沙棘籽油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设备,陆续生产出沙棘果汁、沙棘原浆、沙棘全果冻干粉、沙棘籽油、沙棘果油等16种沙棘产品,在市场上得到了广泛认可。

  2022年7月,王军扬计划投资850万元,用两个月的时间,建设完成3000吨的沙棘果冷冻库。正当冷库地基挖好,准备安装冷库主体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冷库建设工作一度停滞。“沙棘枝条果必须经过速冻储存后才能脱粒,正值沙棘采收季,种植户的沙棘果采收后入不了冷库,要承担的损失是巨大的。”

  此时,王军扬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要求公司收购种植户的沙棘果。这一举动令很多人不解,“冷库没建好,收了往哪儿放?”“你不收,没有人怪你,你收了,要赔多少钱”“做企业像你这样,不倒闭才怪”……各种声音都无法撼动王军扬的决心,面对公司管理层,他掷地有声:“不能让沙棘果挂在树上,砸在老百姓的手里。”就这样,王军扬收了种植户56400筐沙棘枝条果,共计约846吨。待到果实顺利脱粒运入冷库时,出成率减少了36%,直接损失236万元。

  这一结果,在王军扬意料之中,甚至比预期还要乐观一些。“我清楚如果职工今年没有种植的收入,他们的家庭将面临什么样的窘境,也清楚作为一名沙棘企业经营者,最不应该失去的就是职工对产业发展的信心,在市场最不好的时候,必须带领他们一起度过寒冬。”

  王军扬介绍,目前公司在大果沙棘新品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园建设、机械化采收等领域都已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并成为全球沙棘原料最大的供应商。企业在大果沙棘新品种繁育、标准化种植园建设、机械化采收等科研领域都处于全国领先水平。他牵头主持的沙棘机械化采收设备研发项目,被列入兵团科技核心攻关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陈学庚院士带领专业团队进行研发,填补了国内沙棘机械化采收领域的空白,对实现全球沙棘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及降低种植成本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167名种植户年均收入也从2019年的4.5万元增长至2023年的12万元,沙棘真正成为一七〇团职工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今年,王军扬和公司计划在一七〇团投资1亿元,增设沙棘黄酮、花青素等提取生产线,将当地的沙棘产业链提升至全国领先水平,进一步赋能乡村振兴。“有恒产者有恒心,职工富了,也就扎得下根。有人在,祖国的维稳戍边事业就能永远长青。”维稳戍边职责使命始终激励着像王军扬一样的兵团青年在平凡的岗位上建功立业,诠释青春的意义。

  从技术员、林业站副站长到连队党支部书记、合作社负责人,再到丝路沙棘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军扬将人生最好的年华献给了沙棘林。这片沙棘林也没有辜负他,生机勃勃的沙棘让戈壁滩变成聚宝盆,也让他实现了人生价值。2021年12月,他被共青团中央、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标兵称号。“党的政策亚克西!”王军扬坦言,现在当地越来越多的青年响应党的号召,下团场连队、走田间地头,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传播技术的“特派员”、精通连务的“万事通”、产业发展的“领头雁”、民族团结的“石榴籽”。

  现在,正值北疆山花烂漫、沙棘枝叶繁茂的美丽季节,至初秋时分,金黄色的沙棘即将挂满枝头,荒凉的戈壁滩将再次成为金色海洋。王军扬也将继续追逐自己的沙棘梦,践行新时代兵团人的青春誓言。(记者 赵汉琪)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