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3-15 09:12:00 来源: 中国新闻网
三月,万物复苏,充满生机。走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四师四十七团老兵镇,春风吹荡着街边的彩旗,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和田纪念碑高高矗立,彰显着这里的红色基因。在这片热土上,有这样一个“群体”,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积极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来到了这里志愿服务,并在老兵精神的感召下在这里扎根,在不同岗位默默奉献,书写着别样的青春故事。
医院里的大忙人张琦
“奶奶,您别不吃饭,只要好好治疗胳膊就可以恢复。”张琦俯下身安抚着患者。
“对待患者就和对待亲人一样,才能建立好医患之间的信任,让患者顺利完成治疗。”张琦说,她从参加志愿服务到不顾家里反对留下来,已经在老兵镇的医院工作了十一年。如今她已经是护士长,查房、换药配药、配合医生治疗,还要兼顾医院党建工作,紧张而忙碌。
“刚来的时候,看着漫天风沙我真喜欢不起来,在后来的工作中我慢慢地熟悉了这里,尤其是经常去给老兵体检、治疗,和他们接触多了,对这里有了更深了解后,我渐渐融入新环境。”张琦说。
去年老兵节,在老兵镇广场上视频连线了96岁高龄的老兵杨世福,张琦当时听到熟悉的声音,眼泪瞬间就出来了。
“杨世福爷爷很喜欢读书看报,还喜欢写毛笔字,给他体检时候他会和我聊天,讲他们解放和田、建设家园的故事。我很想去乌鲁木齐看看他。”张琦说。
张琦成为一名“沙海新兵”,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老兵镇医疗事业,同时她也收获了美好爱情,和同年参加西部计划的一名志愿者相恋,结婚生子,生活幸福而甜蜜。
和新连队一起成长的张乐良
“看,这是2017年我和职工一起植树时的样子。”张乐良指着手机相册上的一张照片开心地说。照片上的她包裹得严严实实,头发随风飞舞,但是笑容是那样阳光。
张乐良是2014年的大学生志愿者,一年的服务期结束后她选择留在了老兵镇的新一连工作。她说:“我选择留下,是因为这里的老兵和这里的人们都非常热心和淳朴。”
张乐良第一次到老兵镇敬老院看望老兵时,就有一位奶奶亲切地招呼她吃杏仁,她情不自禁说了一句真好吃,没想到没过多久,老兵们这位奶奶托人给她送来一大袋子杏仁。这件小事,一直温暖着她,只要她有时间,就会去帮老兵们打扫打扫卫生,聊聊天。
在老兵精神的鼓舞下,张乐良慢慢适应着新的工作和生活。
“在连队工作的确不容易,下地干活不难,难就难在不知道如何和职工群众打成一片,要慢慢学会从他们关心的事出发去拉家常,还要真心记挂着他们的困难诉求,以心换心。”张乐良说。
一开始,大家也都不相信一个小姑娘可以在连队一直干下去,张乐良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和新连队一起成长。到职工群众家中入户走访、在田间地头和职工群众同劳动、在电脑前整理档案,她每天的工作忙碌而充实。
“我成家有了孩子以后,同事们对我很照顾,工作忙的时候或者出差的时候,他们都会把我的孩子领回家照顾,老兵镇浓浓的人情味让我特别有归属感。”张乐良说。
让孩子爱上英语课的任艳梅
“上英语课喽!”
跟随欢呼雀跃的孩子们,任艳梅走进五年级教室开始上课。朗读、提问、唱英语歌,课堂40分钟轻松愉快,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孩子们特别喜欢学英语,我感觉很有成就感。”任艳梅开心地说道。
2011年,任艳梅和志愿者小伙伴们来到了老兵镇,由于她是师范英语专业,就分在学校教书。当时条件并不好,但是她不以为意,对新的环境充满好奇,对未来生活满怀期待。
“那时候我最喜欢参加志愿者的集体活动,一起倾听老兵讲过去的故事,他们讲到穿越‘死亡之海’的种种艰辛,我的眼睛不自觉就会湿润。我印象最深的是爱唱歌的老兵李炳清,他那种乐观豁达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任艳梅说。
当时的老兵镇学校非常缺英语老师,2012年,任艳梅义无反顾地选择留下来。近13年的教学中,除了休产假,她一直在当班主任,关心爱护着每一位学生,达成了师生间的默契。
2017年,任艳梅接手新一批三年级学生。在得知学生阿卜杜外力·胡达拜尔迪家庭有困难以后,她不但给他买了学习资料和新衣服,还和他经常谈心。久而久之,阿卜杜外力·胡达拜尔迪变得开朗许多,班里有什么活还抢着干。2020年他还考上了疆内初中班。
“这里的孩子们特别淳朴可爱,你真心对待他们就能换来真心。我从来不后悔留下,在这里工作生活我感觉很充实、很幸福。”任艳梅说。(马春燕 肖倩)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