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9 09:28:00 来源: 重庆日报
今年是西部计划实施的第20个年头,截至目前,重庆已累计招募3.5万余名西部计划志愿者,他们在助力基层脱贫攻坚、服务乡村振兴、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参与生态环保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20年来,一批批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深入西部基层第一线,将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綦江区三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寿波:
扎根基层20年 誓将志愿服务理念践行一生
王寿波(右三)在村里工作中。 受访者供图
收割、打捆、晾晒……8月16日,在綦江区三江街道寨门村,高标准农田错落有致,村民分布在地块间躬身忙碌,采收高粱,勾勒出劳作的美丽画卷。
“采收后一定要及时晾晒,让高粱穗子完全干燥,这样才能保证高粱的品质和产量。”綦江区三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王寿波一边帮着村民干活,一边向大家叮嘱注意事项。
王寿波是首届西部计划志愿者,自2003年到綦江新盛镇服务后,便扎根在基层一线,20年来一直在綦江区的街镇工作。学农出身的王寿波,和村民一起上过山、下过田,栽过桑、喂过蚕,养过蜂、取过蜜,修过桥、补过路,现在仍然和同事们在高标准农田里插水稻、栽红薯、种高粱,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回首这20年,是充实的、忙碌的,更是多彩的。”王寿波说,虽然有时候很苦也有过遗憾,但自己从未抱怨,因为自己一直在践行志愿服务的理念。
他是第一个到镇上的大学生
村民亲切称他“王大学”
2003年7月,王寿波从西南农业大学蚕学专业毕业,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号召下,他以全国首批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来到了当时的綦江县新盛镇。
“年轻人嘛,就应该多吃苦,到艰苦的地方锻炼一下。”刚到镇上,对王寿波而言最棘手的问题不是工作,而是生活上出现了落差。
那时,经济条件都不太好,生活比较艰苦,王寿波说,村里的环境和自己想象中不太一样,前两个月就萌生了离开的念头。
“农村的苦很正常,肯定跟城里没法比,有差距,但是基层特别缺年轻人,你是我们镇上来的第一个大学生,一定要坚持下去,在基层好好干肯定有大作为。”幸好单位里的前辈和同事经常与王寿波交谈,鼓励着他,他才放下了心继续工作。
新盛镇是綦江的养蚕基地,高峰期年产茧5000担。但是这里的蚕农却常年被一种家蚕多发的常见病——“白僵病”困扰着。由于缺乏对“白僵病”的了解,蚕农都认为是蚕种本身的问题,根本无法进行防治,所以都把发病的蚕成堆地扔掉,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现这种情况后,王寿波马上告诉蚕农这种病是可以防治的,并耐心地向他们讲解“白僵病”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措施,提出了用漂白粉与新鲜石灰配成“防僵粉”进行治疗的方案,经过推广,取得了明显的防治效果。
有一次,王寿波在镇蚕桑示范园育苗地里看见园主正为一片萎蔫、枯黄、断根的桑树幼苗发愁。仔细观察后,他判断这是俗称的“泥枯病”,便让园主赶紧喷施甲基托布津,当时园主还怀疑地看着他一声没吭。几天后,园主专门跑来兴奋地告诉王寿波,幼苗全部救活了,要不是及时喷药,投入十多万元育的苗就全完了,临走时还专门要走了王寿波的联系方式。
为了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刚到服务单位不久,王寿波便参与和实施县蚕桑站的“桑树一步成园快速育成技术及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推广”项目。随着项目的实施,大蚕省力化蚕台育技术在全镇推广取得成效,在当年晚秋蚕生产过程中,全镇推广蚕台育200套,为广大养蚕农户节省劳动力50%以上,深受养蚕农户的欢迎。在全镇推广桑树一步成园2000亩,采用100%的肥球育苗和地膜栽培,亩栽达2000株。实现桑树一步成园快速育成后,当年秋季多养秋蚕1000张,增加蚕茧产量30000公斤,增收30万元。
专业的对口和成绩的展现,让王寿波深受启发,他感觉到了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周围的村民都亲切地称他“王大学”。
“我的工作和生活从未如此地充实和高兴。”王寿波说,一年的志愿服务生活在快乐中度过。服务期满后,他毅然选择了留下,因为他找到了发挥才华的空间。
成为全国西部计划志愿者中第一个“村官”
为村民办了三件大事
2004年9月,綦江区进行农村基层党组织换届选举。经过再三思考,王寿波向新盛镇党委报名参加气田村党总支书记的竞选。
在初选竞职演讲会上,王寿波提出了群众最关心的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的三大打算,并着重陈述了自己的四大优势:“因为我年轻,我不存私心,有专业技能以及我信息灵通”。最终,王寿波当选为气田村有史以来的最年轻、第一个非本村人的党总支书记,也成为全国首批1万多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竞选上“村官”的第一人。
到了气田村,新官上任三把火,王寿波就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就是修人行便道。村里有一条人行路,几十年没有修过,一到下雨天泥浆很深,老人根本不敢出门,小孩上学经常摔跤,靠这条路出行的群众怨声载道。
可想修路却没有资金,于是王寿波四处搞活动发动募捐,除了他亲自和村干部带头捐款外,还连续几个赶场日带领村社干部在大街上摆摊设点,宣传募捐,村民你10元、我5元地筹,甚至学生也2角、5角地捐出零花钱。最后,募集到一万余元。为了让村民对募集来的钱使用放心,又选出社员代表和社长代表管钱管账,账目全部公开,村委会只负责办事。
工程开工后,为了节省人工成本,王寿波不仅当监工,还和大家一起干,一担一担地把水泥、石子挑到工地上,双手磨出了血泡。只用了一个月时间,一条一公里多长的钢筋混凝土人行路顺利完工,赢得群众的一片认可和赞扬。
第二件大事是修公路。气田村是由气田、寿安、高洞三个村合并而来,其中寿安片区不通公路,村民的房子都是土墙砌的,少有砖房,出门全靠步行,走半个小时才能坐车。
2005年10月,经过多方奔走,王寿波在县扶贫办争取到10万元的扶贫资金,修建村级公路。在占地调整过程中,他又亲自挨家挨户做工作,有一户村民因补偿金问题,三番五次做工作不见效,开工当天,早上天不亮王寿波就打着手电来到这户人家,并以自己的工资担保,保证按期兑现补偿金,这家人终于被感动,公路顺利如期开工。
经过苦战,2.3公里的路花45天时间就实现了基本通车,解决了农业生产资料运输的不便,也实现了寿安片区群众几十年通公路的夙愿。“老百姓非常满意,最直观的变化就是车直接开到家门口,房子重新翻修了。”王寿波说道。
第三件大事则是解决了村民的吃水难题。2006年夏天,重庆遭遇干旱,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气田村的部分群众更是遇到严重的饮水困难,怎样保证群众喝上干净卫生的饮用水,成了棘手问题。
“要挖井,没有水源,再说时间也来不及。”王寿波说,最后村里决定用汽车为群众送水。就这样,他带领几个村干部,起早贪黑,头顶烈日,冒着40℃的高温,一车一车,一桶一桶地将干净卫生的饮用水送到群众家门口,连续坚持了半个多月。
高温过去后,王寿波又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在全村新打机井30余口,彻底解决了150多人饮水难的问题。
在当“村官”的三年时间里,王寿波带领村两委和广大村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增加村民收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生活条件。他还参与和见证了西部计划大事件之一的“2004西部计划万里采风志愿服务团出征仪式”,并作为志愿者代表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做了发言。
助村民养蜜蜂发展高标准农田
一辈子都想为“三农”服务
2007年11月,三年村总支书记期满换届,王寿波回到镇政府担任统战委员。
2011年底,王寿波被调往隆盛镇任纪委书记,分管农业、林业和水务,在这里他又掀起了隆盛农业发展的新篇章。
王寿波在指导村民如何养蜂。受访者供图
王寿波在大学时选修了蜜蜂养殖专业,没想到多年后他会正经地养蜜蜂。一次偶然,他看到几名养蜂的群众在讨论,养了几十年的蜜蜂还是只有这么几箱,现在他们都卖蜜蜂,不卖蜂蜜了,蜂蜜卖不出去,养着养着,大家都对这个产业没有了兴趣。
仔细一问,原来是销售出了问题,消费者被假蜂蜜骗多了,对卖真蜂蜜的也有了防备之心,出现消费者很想买真蜂蜜却买不到,卖真蜂蜜的却卖不出去的状况。于是,王寿波决定亲自养蜂,他在蜂农家买了几箱蜜蜂,每个周末回到农村管理蜂群,又在网上看养蜂视频,查找养蜂资料,仔细研究养蜂技术以及蜂病虫害的防治。
在养蜂的几年时间里,王寿波教会了蜂农对蜂病的认识,教他们分清了烂子病和巢虫病的区别,指导他们如何防治,并且在分箱、箱体等方面更新和发展了几项技巧,让蜂农的蜜蜂繁殖和蜂蜜产量大大提高,同时还帮蜂农销售蜂产品。蜂农的收入日渐增加,蜂农养蜂的积极性逐步提高,王寿波自己的蜂场也达到50箱以上。
不仅如此,王寿波还带领大家成立专业合作社,申请商标,走正规化、商品化、品牌化的路子来发展蜂产业。专业合作社成立后,申报了乐蜜尔(Le miel,法语蜂蜜的单词)商标,申请了条码,规范了包装。在村民的努力下,小小的蜜蜂养殖逐步走上正轨,高峰时,合作社发展到养蜂1000多箱,每年蜂蜜产量超过50000多斤,产值500多万元。
2018年,王寿波调任三江街道,和街道农服中心工作人员一起又一次走向田间地头。
“以前三江的农业发展比较弱,为了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发展乡村振兴,我们从去年开始新建了6000多亩的高标准农田,并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王寿波介绍,高标准农田主要集中在双福、寨门、水口、五里等4个村,主要种植高粱、水稻、红薯等,通过机械化耕种,种植效果非常好,其中3个村今年的村集体收入将超百万元,这将是历史性的突破。
王寿波感慨道,现在农村种庄稼的人越来越少,耕地荒废得太多,要把耕地用起来,推广机械化作业,还要继续扩大规模,预计10月再新修5000亩高标准农田,引进如稻虾、稻鱼、稻蛙等新的种植养殖方式,让三江的农业发展起来,让大家看到乡村振兴的成效。
回顾20年来的成长,王寿波很感激西部计划的志愿服务经历,他曾荣获过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铜奖,重庆市青年五四奖章。
“虽然没有干出多大的成就,也没有创造多大的财富,但我从未后悔过留在基层,也没有后悔过志愿服务。”王寿波说,或许自己今后一生都会为“三农”服务,不管有多久,不管在哪里,必将把志愿服务的理念践行一生。
对话
“新老”西部计划志愿者对话:“我有了一种冲劲,要将服务进行到底!”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年7月21日,202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綦江)志愿者出征仪式上,伴随着西部计划主题歌《到西部去》的歌声,綦江区今年新招募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奔赴各自岗位,开启人生新篇章。
7月21日,2023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綦江)志愿者出征仪式上,王寿波向志愿者分享故事。受访者供图
台上,王寿波作为前辈向学子们分享了自己工作以来的心得体会;台下,2023年西部计划志愿者张雨璐认真地聆听着。这是两位“新老”志愿者的第一次见面。
他们第二次相见是在8月16日,王寿波的办公室里,张雨璐与“老学长”来了一次深刻的对话。
“王书记,我大学的专业是英语,但这次被分配到綦江区通惠街道农业服务中心,岗位与专业不对口,很多办事流程需要反复操作才学得会,我有点不知所措。”张雨璐谈到了自己的困惑。
“首先要多学习,千万不要以为读了十多年的书,大学毕业了,参加工作了,就不需要学习了。其实参加工作后,更需要学习,因为社会的竞争比学校更激烈、更残酷。”王寿波语重心长地说,自己每年都会定个目标,至少读10本书,写10篇文章,尤其是搞农业工作的,一定要把政策文件吃透,比如每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后第一时间就要熟读,这样工作起来才能更顺畅。
“其次还要有服务精神,你们到基层来就是服务的,如果凡事都斤斤计较,只注重个人利益得失,是无法做到奉献的。”王寿波说,既然选择了成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就要努力奉献,年轻人到基层要成为群众的引路人,用自己所学带老百姓闯出一条路来,永远不要忘记出征仪式上发出的誓言。
“我现在从事的是农房审批工作,与村民沟通时,不太能听明白他们说的话,村民也比较难理解现在的政策,即便我讲道理解释,他们也不认可,偶尔还会发生口角。”上岗一个月,张雨璐就碰到了难题。
说到此,王寿波想起在村里当“村官”时做的一件事。那时有两家人为了一口水井的使用吵得不可开交,即便双方是堂兄弟,也丝毫没有退让。正好有天王寿波碰到其中一人赶场回来手里拎着一壶酒,便问他要不要喝点酒。
“我可以陪你喝两杯,但水井接水的事你们能否各自退让一步?”王寿波接过一碗酒就和对方干了,看他如此耿直爽快,对方也立马答应。最后,两家人达成和解,从此不再抢水,各自规定了用水时间。
“这就是通过感情的交流化解矛盾纠纷。”王寿波向张雨璐望去,笑着和她说,其实农村工作经验需要积累,当碰到自己无法解决的事情时,可以请村干部帮忙,因为你与村民之间比较生疏,而村民与村干部之间有一种信任感,“当然有时间也要多去村民家里走访,与他们多聊天,拉近关系。”
“王书记,我现在对未来还是有一些迷茫,一边在履行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职责,另一边我也要复习参加考试,不知道以哪个为重?”张雨璐又抛出疑惑。
“你一定要两头兼顾,现在是学习的最佳时间,白天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休息时间少玩耍,利用起来看书做题,以前我在村里工作下了班回寝室都是看书。”王寿波回答道。
“那您当初为何选择留下?”张雨璐迫不及待地发问。
在王寿波心里,基层的空间很大,农村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他是看到了基层的发展前景才选择留了下来。
最后,王寿波用20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过的一句话回答道:“找工作不是看你薪水的多少,职务的高低,而是看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的大小;体现人生价值,不是看你资产的多少、名气的大小,而是看你为社会、为人民作了多大的贡献。”
20年来,王寿波一直将这句话视为自己在基层工作的动力。
“跟王书记交谈,我有了一种冲劲,我也要向王书记一样,学以致用,不怕困难,要将服务进行到底!”张雨璐笃定地说。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 人才招聘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 Youth.cn. 请发送qnb至10658000 订阅中国青年手机报
共青团中央主办 中国青年报主管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5108号 京ICP备13016345号-8 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4843号
全国项目办联系电话:01085212269 西部计划投稿邮箱 : xibu85212120@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