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再赴山村支教 王雅慧把青春留在最需要的地方

 

2023-05-23 09:03:00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   

  提起青春,人们总爱说“诗和远方”。

  曾经,于她而言,西部也只是“远方”。但如今,北回归线的连绵群山中,那一份她曾用青春写下的诗篇,成为了她无数个夜晚中魂牵梦萦的思念。

  今年7月,她将再次启程,成为走向祖国西部基层一线的千万个背影之一,作为学校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重新回到小城田东。

  人生的道路很长,但关键之处往往只有几步。“我想,这一步我没有走错。”提起两度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王雅慧这样说。

  2600余公里,从华东沿海到西南群山

  “这是独属于我的融于血脉的联结,一定要格外珍惜才行。”

  阴雨连绵的川渝、重峦叠嶂的滇黔,祖国西南的群山里,埋藏着祖父的二十载青春汗水,“他一向严厉,却在我动身前一天主动提起了自己在西南一带修筑铁路时的过往,细细说了许多嘱托。”

  王雅慧知道,这是来自长辈的牵肠挂肚,也是老党员同志的殷切期盼:“这是独属于我的融于血脉的联结,一定要格外珍惜才行。”

  春风得意马蹄疾,怀揣着有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一般的青春热血,她沿着祖父修过的铁路意气风发地奔向祖国西南,开启了自己的青春旅途。从黄海之滨到芒乡红城,地域上的急遽延伸似乎使这个年轻人的单薄人生被连带着变得辽阔了许多。

  大叶榕树、小叶榕树、垂叶榕树……不知道在哪里碰面的话,约在大榕树下,大概总是没错的。当年,邓小平同志迈步踏上右江河畔,在大榕树的见证下,领导发动了百色起义,建立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最早的工农民主政权。八桂大地的一切都似有魔力,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民族团结的痕迹,这激起了王雅慧对基层社会的强烈好奇,也给了她重新理解乡土中国的难得机遇。

  “读书本意在元元”,王雅慧说,她曾对此不以为意,直到亲眼见到了为儿女读书咬紧牙关强忍病痛做工的母亲和为孙辈未来忧心忡忡几欲落泪的阿婆,“乡村振兴任重道远,我庆幸我来了,也懊恼我只是来了。”

  知识和曾经“文能提笔安天下”的期许,在这样一些其心有余而力暂不足的时候,给人以希望与力量。后来她站上三尺讲台,让自己成为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一扇窗户,也让“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成为了她与孩子们共同的心之所向。周末,她和队友们一起去“童心港湾”,跑遍田东县内所有的项目点,陪伴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们。一张张天真无邪的笑脸、一份份毫无保留的信任,铸成了她记忆中最亮眼也最难忘的风景:“我见过的风景与读过的书,终于也借着这方寸天地照亮了孩子们的路。”

  600多节课,从一波三折到心照不宣

  “讲台从左到右有七步,教室从前到后需要走上十四步。”

  王雅慧还清楚地记得,“讲台从左到右有七步,教室从前到后需要走上十四步”。可这寥寥数步并不好走。七年级有17个班,支教的一年里,王雅慧给其中一半的班级上过课,教学时长累计超过600课时。

  刚开始的课堂上,性格迥异的孩子们和状况百出的测试题常常让她哭笑不得。在现实面前,从前那一身理想主义式的抱负显得渺小又无助。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王雅慧慢慢明白,不能只传授书本知识,更应该要塑造学生品格,不能只在课堂上照本宣科,更应该在生活中言传身教。于是她抓住一切机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从办公室到宿舍楼、从食堂里到运动场。在王雅慧看来,讲述这些中国精神、奋斗故事与光辉历程的时候,是她作为一名中国青年最有底气的时候。

  课堂之外,王雅慧和队友们也常常下乡家访。走过盘山小路、穿过连绵山峦,最艰难的一次,8公里的路,顶着大太阳半推半骑地走了一个多小时,才终于满头大汗地到达学生家里:“孩子换上了最喜欢的衣服跑到村口来迎接,反倒是我们几个多少有些狼狈。”

  置身基层一线,才能了解实际需求。后来,他们借助学校平台与资源优势开展了“微光助学”系列活动,给孩子们争取到了些台灯、书桌、书籍、文具等学习用品,还着手设立了“力行”奖学金,为品学兼优的孩子们争取更多获得资助的机会。“感谢所有善意,让细微的光芒聚合成坚定前行的力量,去向乡野之中点亮梦想。”再回想起来,王雅慧依旧满怀感激。

  一片冰心,一年守护。最后一次的作文题目是《告别七年级,____最难忘》,王雅慧出现在了班里大多数孩子的作文里,字字深情。临别前,她给班里的每个孩子留了信,却又偷偷躲回楼上,始终不敢与大家当面告别。可没想到的是,她在教室里偷偷布置,孩子们在办公室里偷偷给她留惊喜。各式各样的小礼物、写满祝愿与不舍的小纸条,角落里留着十个稚嫩又真挚的小字:“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迎着暑气送别了孩子们的背影,看着校园重新归于沉寂,“我想,我们都会有光明的未来”,王雅慧这样告诉自己。

  近2000个日夜,从向下扎根到向上成长

  “人呀,总要为自己的选择付诸努力。”

  服务期结束,王雅慧即将重新回到校园。飞机冲上云霄,八桂大地的轮廓慢慢变得微缩又渐渐模糊,她飞翔过万里高空回归到山海彼岸,却无端开始想念。

  很快又到9月,研究生支教团开始招募新一届志愿者。几经思忖、几番辗转,王雅慧还是交了报名表。她坦言,自己遇到过很多质疑与不理解,许多人问过她“图什么”,她也并非从一开始就十分坚定,但家人的理解与支持给了她再来一次的勇气,学校的培养与平台给了她再来一次的机遇,师长的指点与照顾给了她再来一次的动力。至于别人口中所谓的“牺牲”,王雅慧选择一笑置之:“人呀,总要为自己的选择付诸努力。”

  静水深流,方成其不朽,海边长大的王雅慧,从小就懂得这个道理。就读行政管理专业的她,参编过专著、开展过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去过5省9地开展社会调研、志愿服务和基层实践活动,获评过江苏省优秀青年志愿者、徐州市优秀共青团员以及学校优秀毕业生、基层就业先进个人等;作为校园记者的她,6年里写过稿件30余万字,历任校团委学生兼职副书记及宣教部副部长、校大学生传媒中心主任、徐州市大学生记者协会执行会长等,参加过省学联的新媒体运营、接受过团中央新媒体中心的实习锻炼……

  在矿大的近2000个日夜里,王雅慧的身上有过许多“标签”。而现在,“青年志愿者”俨然成为了其中最闪亮的一枚。

  向下扎根,才能汲取向上生长的力量,扎根祖国大地,青春的力量便是无穷的。用青春铺路,让理想延伸,在广袤的西部大地,王雅慧读了这样一本“无字之书”。接过祖辈的接力棒,把汗水播撒向红城热土、把青春留在祖国需要的地方,成为了她对青春最质朴的诠释。王雅慧深知,未来的路途绝不会比从前的更加平坦,但越是艰苦处,越发见精神: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责任编辑:李彦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