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浙江师大研支团连续24年服务广西龙州教育铸魂

 

2022-09-30 08:58:00   来源: 钱江晚报   

  第三届“思政星课堂——我最喜爱的思政课老师”宣传推介活动启动以来,浙江省高校出现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思政课。

  9月28日,浙江师范大学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为该校第25届研支团的学弟学妹们,上了一堂特殊的思政课。课堂上,学弟学妹们观看了往届研支团成员们的事迹。这其中有浙江师大第5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屠佳,带着妈妈去支教的感人故事;也有放弃百万年薪的“时代楷模”陈立群的支教经历。但对他们影响最大的,无疑是坐在自己面前,刚刚从广西支教服务回来的学姐学长们。

  从1999年开始,浙江师大已经连续24年派出研究生支教团,200余名志愿者奔赴广西龙州县参与扶贫支教。教育铸魂的精神,以口口相传、代代接力的形式,在浙江师大传承了24年。

  “谢谢你,成了我的光”

  “我生于贵州农村,大山的艰苦对我而言并不陌生。”夏志豪是浙江师大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在他的家乡,许多家庭的孩子对未来的设想仅仅是外出打工,教育是一种奢求。

  “我认为比贫困更可怕的是贫困的代际传递。我选择走进大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走出大山。” 夏志豪说。本科期间,他就两次带队前往武义开展“春泥计划暨家燕归巢”支教活动。相比于死读书,夏志豪更希望能让那些孩子积极地去进行思考。“扶智比扶贫更重要,支教的意义在于打通与外面世界的联系。”

  另一位研支团成员何简妤,分享了她在广西龙州的经历。

  “坦白说,刚到龙州,看到宿舍的时候,我是崩溃的。”何简妤说,“9个人合住在一间不到50平方米的小实验室,公用洗手间,发霉脱皮的墙壁,没有阳台、没有衣柜;雷雨天实验楼会跳闸,寝室还可能变成水帘洞……”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大家还一起在走廊上围堵过老鼠和蜘蛛。

  龙州高级中学负责同志说:“浙江师大的支教老师在这栋楼里住了20多年了,每一届都是好样的!”

  “这些艰难困苦,现在回忆起来都成了生动的经历。” 何简妤说,她常常收到学生的温暖小惊喜,有时是家里刚摘的火龙果、特色竹筒饭,有时是一张字条:“谢谢你,成了我的光。”

  何简妤说:“龙州的孩子们让我明白,支教是一场关于爱和责任的双向奔赴。”

  “我碰触到了教育的真谛”

  “支教让你获得了什么?”面对学弟学妹们的这个问题,第23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涵的答案是:“这一年,让我碰触到了教育的真谛。”

  刘涵讲了一个小故事。在她结束一年的支教,准备返程时,一个男生塞给她一个纸折起来的小包,里面装了几颗糖果,还有一张字条。字条上写着:“就算有一千个人不听课,他也会做第一千零一名。”

  “这是我在给他们上语文课的时候讲过的北岛的一首诗《回答》。” 刘涵说。《回答》里有这样一句:“纵使你脚下有一千名挑战者,那就把我算作第一千零一名。”

  “我带的班是年级里成绩最差的一个,他们中很多同学可能已经放弃了学习,但我从没有放弃过他们,我用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他们上好语文课。”刘涵说,“后来那个男生在字条里告诉我,如果语文课铃响了,我还没有出现,同学们就会焦急地互相询问,刘老师怎么还不来?”

  “也许,他们中有一些人会为了我去学习语文。” 刘涵说。

  让刘涵感动的是,学生们让她明白,教育的本质其实也是爱。你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

责任编辑:李彦龙